中國行後記讓子彈不用飛
    
        那天傍晚游完泳,肚子有點餓,但還不想那麼早回家吃飯,故跑去長榮路誠品書店兜兜。據說誠品書店是陸客來台灣必逛景點,除了名氣響亮,最主要的誘因,就是裡頭那許許多多中國看不到的禁書。
    
        事實上,對於生活在台灣、呼吸著相對而言「自由空氣」的我來說,還真分辨不出哪些書具有被列為禁書的潛力與必要性。

        而且,如果我所能看的書,是官方已經審核過了的,是他們過濾且同意說「好,這些是你可以看的」,那麼反而不會相信書上寫的東西吧。倒是那些他們說「不行,這些不能看,上面寫的是假的」的書,有著一股難以抗拒、無以言述的獨特魅力。
    
        因此我一直覺得,禁一本書,其實是在宣傳那本書。興建網路長城封阻某些網站,其實是在鼓舞民眾翻牆的好奇心。
    
        好,回到泡書店當天。那晚我在「台灣旅遊」區的架上,隨手抽出一本名叫《台灣人.情.味》的書。作者劉霄是個與我同年次的中國北京青年。他在開放陸客自由行之前,藉由商務簽證的方式,帶著一台小折到台灣單車環島。從台北開始騎,順時針往宜蘭花蓮騎,繞了大半圈到台南後,因為停留時間的關係,轉乘火車北上,返抵台北。回國後,他把這段日子的心得貼在部落格,獲得兩岸網友的廣大迴響,因而集結成冊,出版發行。
    
        由於自己也喜歡騎單車,加上好奇這位中國青年對台灣會有什麼看法。於是花了一些時間,坐在角落把這本書看完。而誠如書名所述,台灣人的「友善和人情味」令他印象最深刻。我不禁想起前陣子廣東省《新周刊》推出一期以台灣為主題的封面故事,下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標題。
    
        身為台灣人,聽聞這些讚揚沒有不開心的理由,同時也想起兩年前到中國騎單車時的那段日子。那 20 多天裡,我和俊翰見證了高度發展下現代中國的面貌,也體會到與台灣非常不一樣的人文風情。
    
        或許你會說,還不就是那些街弄巷道甚至古蹟名勝的隨地便溺景象,馬路上置生死於度外的人車搶道畫面與不絕於耳的喇叭聲,還有時常在公車上目睹的口角衝突嗎?這些都是風情的一部分沒錯。不過我覺得這只是表面上的生活習性,單純的公德心與禮節問題。再說諸如此類的事件,台灣也會發生,只是頻率與比例沒那麼巨大罷了。
    
        最主要的感受,是那種人與人之間下意識防備的疏離氛圍。
    
        舉例來說,服務業的態度除了大型連鎖餐廳與速食店之外,很多店家給我的感覺是,你愛來不來都沒什麼關係。車站售票口或是銀行櫃台小姐的表情幾乎都是冷冰冰的,服務在講完話那刻即宣告停止。我跟俊翰牽著單車在街上摸著腦袋尋找方向的時候,很少有人主動提供協助。更別提我們在長江大橋上夜行,向迎面走來的人們確認長江大橋的正確性時,卻被揮一揮手打發掉的無言時刻。


    
        或許我們長得一副不討喜的樣子,也有可能我們遠道而來,身處異鄉的陌生感加強了冷漠的滋味,又或者我們只是運氣差剛好沒遇上熱心的民眾,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只是粗淺地遊歷中國,沒有更進一步與當地百姓共同生活過。不管怎樣,「友善與人情味」這幾個字不在我用來形容此次中國行的詞彙範圍裡,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霄在《台灣人.情.味》書裡提到,即使文革浩劫已過 30 餘載,但當年的遺毒仍在,人際間依舊充斥著不信任的冷漠心態。雖然我無法分辨我在中國所感覺到的疏離是否屬於這種冷漠,但從許多傷痕文學的作品裡,卻能約略想見那場浩劫的樣貌及其深遠的影響。
    
        那個年代裡,以紅衛兵為首的「破四舊運動」標榜去除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出現前所有的有形無形文化傳統,於是無數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珍貴古蹟文物,被合理化大肆破壞,階級鬥爭、奪權造反、當眾批鬥也成為舉國上下的全民熱潮。當親人、朋友和鄰居落入互相出賣揭發的惡性迴圈,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便紛紛崩潰,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這種徹底摧毀數千年來積累的精神文化資產所造成的災難性威力,比起戰爭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此同時,台灣的蔣介石喊出「保存傳統文化」的口號,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記得我念國小時有門課叫「生活與倫理」,中學也上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這些課程應該都是政策下的產物吧。現在想來,我跟俊翰在頤和園遇到的那位神似高凌風的老伯伯,之所以會認為「我們從台灣來的一定會寫書法」,也就有其脈絡可尋了。

        儘管台灣沒有鋪天蓋地的文革浩劫,卻有白色恐怖的傷痛與陰霾,紛紛擾擾至今尚未完全止息。甚至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背後,據說也有著禁錮島內異端思想的考量。過去的歲月裡,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各自地盤自詡為民族救星,但隨著時代更迭,各種資訊逐漸透明與流通,是救星還是罪人漸漸有了普遍的公評。
  
        只能說,過去共產黨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種種作為,就像是鏡子互相映照的內外成像,兩邊領導在自己的國仇家恨、大中華情結與面子問題作祟下,對百姓造成了橫跨數代的深刻影響,也讓兩岸人民對彼此累積起許許多多的刻板印象與誤會。


    
        對此,劉霄在書裡這麼說道:「兩岸在經歷過無數風雨後,走到今天,人們應該懂得珍惜。在各自多年一廂情願的教育下,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扭曲,但我一向認為別互相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觀點各有千秋,這世界才能進步。
    
        雖然兩岸問題現今似乎沒有解答,但可喜的是,兩邊人民藉由資訊時代之便,已不若以往封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暫時拋開上代的成見,試著去了解海峽另一頭的對方。那些打打殺殺、血海深仇都是過往的事情了,對於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來說,最希望的,就是長居久安的和平吧。
    
        記得那位南京出租車司機「櫻桃先生」曾問我,現在中國崛起,21 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既然中國變得如此強盛,為什麼台灣一直想獨立呢?他還續問,兩岸統一好還是分裂好?我當時回答他:「不要再流血,和平最好。
    
        真的,我只希望人民的性命、孩童的夢想、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種種珍貴的資產不要再次陪葬在虛無縹緲、冠冕堂皇的國族情感漩渦裡。
    
       儘管中國以數百枚導彈對準我們,在國際場合處處打壓我們,儘管國際世道炎涼,台灣受盡委屈,儘管好想不用承擔任何後果地義無反顧把「中華民國」改成「台灣」二字,但我在想的是,台灣擁有無可取代的華人民主經驗,具有善意包容各種文化的繽紛文創實力。只要我們夠爭氣、夠水準,政府有視野、有效能,就不怕別人看不見。
    
        舉個例子來說。默默無聞的大雄常舉手說要發言,但隔壁的胖虎每次都向周遭的同學使眼色,要大家裝做沒看到,不要聽他說話,那個大雄什麼都不是。在班上得不到認同的大雄,總是咬牙切齒在那兒生悶氣。
    
        有天,大雄想通了,他不再自怨自艾,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悲憤上面,而是發揮自己的才華,潛心雕琢各種技藝,並且友愛同學,適時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漸漸地,同學們驚訝於原來大雄這麼會寫小說,原來大雄的體育這麼好,原來大雄這麼會畫畫,原來大雄,相較於跋扈的胖虎是那麼的有愛心。
    
        故事裡的大雄想通了。台灣,能不能想通呢?換言之,如果能培育出各式各樣的一流人才,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別人自然無法漠視這個國家與它的人民吧。屆時不用再囿於自卑情結,也無須過度渴望得到肯定,因為只要站出來,別人自然豎起大拇指。



        借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名言「 I have a dream 」。我想這個美好的願景,就是我的 dream。而要實現這個夢想,主要靠的就是「教育」。說到這兒,我似乎已經可以感覺到肩膀上的重量了。雖然我只是個小小的學校老師,領固定薪水的公務人員,但只要看得夠遠、想得夠寬廣,具有改變世界的使命感,或許真能改變世界也不一定。
    
        至於兩岸的關係發展,在這個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我一廂情願地想,或許可以完成反攻大陸的任務吧。不過應該不是藉由軍隊與武器,而是透過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你說,我會不會過於天真呢?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官方總是醜化台灣的民主政治。尤其國會打架、選舉槍擊等畫面,更是在新聞媒體上被大力放送,刻意塑造出台灣政治亂象,藉此證明民主政治不適用於華人地區。但近幾年,隨著社群網站的興起與陸客自由行的開放,台灣的民主價值漸漸為對岸人民所肯定,進而開始反思中國的未來。
    
        於是我在想,如果台灣的民主更趨成熟、立院不用打架、選舉沒有子彈,而中國人民也目睹了這一切的同時,有沒有可能形成遍地開花的壓力,讓中國由內而外慢慢地民主起來呢?無論如何,不管預期是否實際,這個比「台灣人才培育」更為遠大不知道幾百倍的願景,應該是海內外華人共同的 dream 吧。
    
        前幾年李四端有個談話性節目叫「101高峰會」,龍應台在訪談中曾說過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大意這樣的:「現在的台灣社會走到這個地步,我們這一代四、五年級生的人,這些在社會上各個領域掌權的人們,應該要感到很慚愧。

        當時聽到這句話,我在心裡想,現今台灣社會的問題,或許是上一代的責任,但當二十年過去,台灣社會若還是這樣,甚至變得更差的話,那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責任了,不是嗎?為了不要讓下一代子孫笑我們沒用,為了讓台灣真正符合「福爾摩莎」的字義,我們應該要加油,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政府則更應該加油,把台灣帶往正確的方向。

        讓世界驚詫台灣的美,讓中國瞭解台灣的可貴。讓子彈不用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