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拾金不昧登頭條,大道廢,有仁義?

        今天的新聞,報導了新竹一位就讀小學四年級的楊姓學童,在大賣場前拾獲了五千元,他沒有貪心私吞,反而央求父親,一起在原地等候失主,苦等四小時後,隔天又到現場等候失主出現。
    
        最後只能到警局報繳失金,警局向學校通報之後,這件善行才在師生之間傳開,學童的父親為兒子的善心感到驕傲,學校也決定要好好表揚楊小弟弟拾金不昧的善行。
    
        看到了這則新聞,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前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概的意思是,天道道德荒廢了,才能顯出仁義之舉。過於強調聰明機巧,反而造成虛假與做作。孝慈之所以顯現,是因為家庭不和,親戚不睦,長幼失序。忠臣勇將之所以出現,則是因為國家混亂,若社會依道而行,何處辨忠奸呢?
    
        楊小弟弟的行為引起眾人的讚許與誇獎,甚至媒體大肆報導,登上社會版頭條。在這樣混亂的社會裡,大家看待此事的態度,就像在垃圾堆中找到了一顆鑽石一樣地興奮。
    
        拾金不昧,是不去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正常的道德心,是通俗的價值觀。
    
       這樣的行為,我當然予以肯定,楊小弟的觀念正確,心地純善,父母的確教導有方,但社會媒體過度去強調此一善舉,不知為什麼,卻給我一絲奇怪的,不舒服的感覺。
    
        像是以稀有難得的角度,去報導一個理所當然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有點生病?當我們覺得做善事,是一件很值得稱許的事情時,那是不是代表大多數的人,很少做善事?
    
        就像道德經所說,當整個社會都兄友弟恭,長幼有序,敦親睦鄰,當孝慈變成了常態,還有強調孝慈的必要嗎?
    
        當人人做善事,到處可見善行善舉,那一件拾金不昧,還有可能變成新聞頭條,報紙頭版嗎?
    
        仁與義被刻意凸顯的社會,其實是很危險的,那代表了不仁與不義是為常態,因此「亂世出英雄」一說也不無道理,要是社會昇平和樂,三國要關雲長作甚,宋朝又何需岳飛呢?
    
        當然,道德經第十八章之言,是描述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那樣完美的世界或許不存在,又或許只存在我們心中,但老祖宗的那些話,也提供了一個另類思考的方向,讓我們能以新的角度,去反思這社會的一切問題與現象。
    
        楊小弟弟的拾金不昧,我鼓勵也讚許,但更希望「善」能成為社會的常態,不用大家去提倡鼓吹,不用媒體去強調報導,而不管會不會達到,無論可不可能實現,至少,也是一條正確且正面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