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天涯 ---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革命與愛情故事
在弟弟推薦下,看了這本平路寫的長篇小說《行道天涯》,講的是國父孫中山與宋慶齡的故事。
從小對於國父的印象就是個一代偉人,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後來又成為同盟會總理,革命自廣州起義起,直到第十一次的武昌起義,才成功推翻滿清。
還記得國小課本有蔣公看見魚兒逆流而上的故事,也有國父摧毀廟裡神像、破除迷信的事蹟。
當時對國父一方面是景仰與尊敬,一方面又覺得,如果我也去廟裡把菩薩頭給打下來,我會被叔公給吊起來打吧!怎麼偉人做的事都變成對的阿?
高中有三民主義,讀到了「知難行易」,老師說「五權分立」比西方的三權多了考試與監察,體制上來得更完備。
「實業計畫」裡說要蓋北中南三條鐵路,總共二十萬公里,來發展實業、建設新中國,國父又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因此讀到國父把臨時大總統一位讓給袁世凱,點頭稱是心想:「國父果然把名利置於身外。」
《行道天涯》描繪出國父孫中山的另一個面貌,呈現出他掙扎的徬徨,恐懼和無助,甚至也曾在兒女紅塵裡打滾,對於過去有懊悔,對於未來充滿疑惑。
以前總以為是偉人聖人的形象,其實只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
他是個口才滔滔的夢想家,一站到台前,就能立即眉飛色舞地描述遠大的理想,喚醒民族意識,充滿魅力的他,驅動著無數人一起為民主中國奮鬥。
他從沒有實質握有龐大的軍權,最多也不過三萬水師,為了組織政黨、建設中國。
他一生都在籌錢,向外國借貸,但死時卻沒留下什麼錢,除了兩千本舊書,和一間華僑們捐贈的住宅。
他是個溫和的人,不像蔣介石的野心與英氣,也沒有毛澤東的幹練與精明,他主張聯俄、容共,能團結就不要廝殺,不分你我,大家全都是中國人。
前半生致力於推翻滿清,創立民國,後半生則寧願放棄權位,直到死去都還在調停南北軍系,一生為中國實業建設奔走不停。
他活在理想與夢想裡,但現實有太多阻礙與聲音,人心有分歧的考量與盤算,因此他不斷受挫,不斷被扯後腿。
在他死的時候,中國的未來還混沌不明,即使不甘心卻又能怎樣?看不見理想實現的一天,只見黑暗分裂的民族與國家。
而妻子宋慶齡的心裡,又在想些什麼呢?
外人對於老夫少妻的訕笑與目視,望著床上垂垂老矣、臉頰瘦削的丈夫,她內心又曾出現什麼樣的聲音呢?
晚年的宋慶齡,對於過去一生,對於自己,對於深愛過的男人,當她已然隨風飄盪,她在乎這一切嗎?
「死亡像一個奇妙的閘門,一點不可怕;瀕臨死,她甚至有很輕鬆的感覺,好像等到了最後的約會。她早已斷絕了與舊時光的聯繫,藉著死亡,卻可已與過去接合在一起。」
當身旁的朋友、當初的那些人一個一個死去,或許死亡就變成了一種團聚吧。
作者平路很巧妙的安排兩條時間線,一條是年邁的宋慶齡,一條是踏上最後旅程的孫中山,隔了幾十年的兩條看似平行的線,卻漸漸地交會於一點:死亡。
兩人在死前心中細細綿綿的囈語,成了最後的潮水,在歷史的沙灘上,泛濫成融融的一片。
看完了《台灣連翹》再看《行道天涯》,真覺得當時的台灣人們,還比較幸福,雖然受到日本人的高壓統治,但至少穩定安定,沒有震盪不息的戰事。
與中國本土的割據分裂,戰爭廝殺連連相比,求得安穩的生活,才是人民所願吧。
相關影片
孫中山 北伐大會演講 (有影像)
孫中山病逝前對三民主義的叮嚀 (國父原音)
大陸劇《走向共和》裡的國父 (超像的,我的媽呀)
永遠的國父孫中山 (專題報導)
青藏鐵路:國父創想,中共製造
相關照片
孫文家事遺書
宋慶齡年輕時 孫文年輕時
宋家三姊妹:由左至由分別為藹齡、慶齡、美齡
中年國父 晚年國父
兩人剛結婚時 孫文晚年
這本書開始寫的時間點:1924年11月30號
上排為宋慶齡,下排宋美齡
孫文逝世消息
日文版 小說封面
孫文油畫像 生命中三個女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