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飛的鋼琴少年 --- 還給他一片自由的藍天

        天才怎麼來的?
    
        是卵子與精子結合之際,上帝萬中選一的神光射予?還是中國人說的某某星宿降世下凡?
    
        噢,這個問題好像沒什麼意義。
    
        人的大腦跟宇宙一樣奧秘,可是儘管科學家可以探測到遙遠星球的原始生命痕跡,但卻理不清人腦綜橫交錯的抽象網絡。
    
        如果連普通人的腦袋都無從分析,天才的大腦又怎能參見?
    
        因此與其問天才怎麼來的,不如問那些天才們後來怎麼樣了?
    
        我覺得,在這個渾沌世界中當天才其實是很辛苦的。 
    
        首先,在童年光芒初露時,父母或許會像中了樂透、甚至彷彿蒙主恩寵一樣地驚喜。
    
        「我生了個天才寶寶耶!」大概是如此一般的虛浮心情。
    
        除了感到驕傲,還得背負栽培的壓力和外界檢視的眼光,這樣說來當天才的爸媽其實也蠻辛苦的喔。
    
        在苦心栽培的時候,往往是把自己的期待加諸在他們身上,但不管是天才還是蠢才,孩子的心都像是幼芽一樣,太用力去拉拔捏塑,怎能開出燦爛花朵?
    
        他們變成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父母與眾人而活,唉,光是想到這裡就覺得可憐了。
    
        再來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人家說天才總是孤單的,正所謂高處不勝寒阿。
    
        對他們來說,老師上課要教什麼或許早就會了,與同儕也玩不來,覺得與其跟人哈拉打屁,不如鑽研知識,對人情世故的一竅不通常常被解讀成高傲與輕蔑。
    
        就像這部2007年的瑞士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裡的維特一樣,小小年紀就活在眾人眼光下,失去了自由延展的空間。
    
        與同學老師的相處也有著高度的落差,這讓他總像個獨行俠一樣地活著。
    
        看這部電影時,我一直想到我的一個學生。


教到一個小天才?

        我在英檢補習班曾教過一個非常聰明的胖男孩(與天外奇蹟的小羅有著95%的相似度)。才五年級卻已在讀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論文,日蝕月蝕天文理論侃侃而談,當我教到日全食日偏食的英文,他竟然教我日環食單字怎麼拼。
    
        中國與世界地理懂得很多,吸血鬼的典故、八大工業國的高峰會他都知道,連生物DNA鏈的組成密碼ATCG也說得出來,凡是我提到什麼領域的東西他都能與我應對個幾句。
    
        這讓我上起課來一方面嚇很大,一方面又很高興能教到這樣的學生。
    
        由於是全民英檢中級班,所以班上的學生幾乎都比他大,他們當然知道這個小弟弟博學多聞非常厲害,但當胖小弟太常發言的時候,就會有好幾個高中生發噓聲噓他。
    
        胖小弟給我的感覺是,他並沒有在炫耀知識,只是單純地聽到我的話題就想到什麼說什麼,一對一與我對話起來,沒有考慮到其他同學的感受。
    
        因此他人際關係並沒有很好,他跟我說在學校常常有同學會故意推他。
     
        他上的雖然是中級但其實他可以去上中高級了,年紀小,知識性的所學卻遠高於年紀大於他許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但我覺得他有一份孤獨,因為大家看他的眼光與看其他人不一樣。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天才,但可以確定的是他非常非常聰明。


最大的格局,就是沒有格局

        「我想當個普通人,隨便一個就好。」維特在湖邊對爺爺說。
    
        為什麼維特會厭惡自己的天才,轉而想當平凡人?我想這與父母的過度栽培有關係,就如上所述。
    
        母親希望他成為鋼琴家,父親則要他當工程師,將來為公司也為自己賺進大把鈔票。他們都給了一個遠方的框架,要維特朝著那人為的預設目標走去。
    
        鋼琴家與工程師,這是人人口中很棒的行業了,縱使格局看似宏大,還是免不了將人限制在框架裡頭。
    
        他們不在乎維特真正想做什麼,只在乎自己希望維特去做什麼。
    
        但還好有爺爺。
    
        「你以後最想做什麼事?做哪一種職業?」只有爺爺問起維特自己的想法。
    
        他真正去尊重維特的內心,尊重維特的天份,尊重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價值,他打破了格局,讓維特自己去形塑未來。
    
        與其像維特父母般地處處不放心,不如像爺爺一樣海闊天空地選擇去信任。
    
        看維特最後駕著飛機悠遊在藍天白雲之間,真的是太痛快了,真正感覺到他像隻鳥兒一樣自由地飛翔著。


悲哀的諷刺:唯有裝傻才能逃離

        當自由的個體,衝撞不了傳統保守的價值觀,竟然得選擇裝傻逃避,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幕阿,父母所謂的栽培變成了最沉重的大石頭!
    
        片中諷刺對比的畫面還有很多。
    
        比如說,維特不願意在鋼琴大師面前演奏,硬生生拒絕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卻在爺爺家自得其樂地彈了起來,這說明了音樂不是為別人彈的,甚至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音樂本身。
    
        另外,維特的母親在得知兒子變成正常人、智商只比一般人稍高一些的時候,眼淚竟然汨汨地流了下來,醫生不解地說:「你兒子健康又聰明,有什麼好難過的呢?」
    
        母親的那些淚水,到底是為維特流,還是為自己流呢?
    
        還有,當維特的爸爸被裁員失業在家,彷如垂頭喪氣的敗家之犬時,維特卻在股市呼風喚雨,不僅替爺爺賺足了老本,還開了間沃夫控股公司,最後竟成了拯救家庭經濟危機的金主救星!
    
        儘管劇情多有誇張,但讓人反思的點是很明確的。
    
        台灣社會的資優教育是培養還是束縛,是潛力發展還是願景套用?
    
        不談資優教育,就單看教育本身就好,過度強化升學讓學校變成一個巨大的壓力鍋,每個學生就在這樣的鍋中燉阿熬阿煮阿,心與靈魂的樣子都給扭曲變形了。
    
        是不是該讓人回歸到人的本質呢?劇中的維特可以裝傻逃避,但真實世界的學生呢?
    
        每個孩子的頭頂上都有一片藍天,與其在旁邊跟著飛,不如在地面上看著他飛翔,這樣子,才能看到他飛得多高多漂亮,不是嗎?
  


想飛的鋼琴少年電影預告


想飛的鋼琴少年電影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純白裡的繽紛 的頭像
    純白裡的繽紛

    純白裡的繽紛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