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魔力 --- 揭開賣座電影的祕密! 霍華.蘇伯在UCLA極富盛名的電影學院中,教導過好幾代的編劇、導演、製作人,以及電影學者,而他以前的學生們如今在全世界各地拍電影、電視節目,或教授電影學。 蘇伯在UCLA執教的四十二年裡,教授超過六十五種的電影與電視相關課程,內容包括編劇、導演、製片、電影史、電影理論以及評論學。他創立了UCLA電影與電視歷史、理論與評論之關鍵研究暨博士計畫,同時出任主席。 在學術圈之外,霍華蘇伯相當知名並且受到各界尊重。身兼顧問與專家證人的他,對創意控制、創意流程與註冊商標等議題的貢獻,絕不亞於任何一個人。許多知名的大企業也相繼延攬蘇伯,要他對企業的戰略計畫提出建言,並對各企業員工說明電影工業的本性與結構。 這本書,就是萃取自蘇伯多年來超過八千頁的手稿、筆記與發表過的文章!
前兩個禮拜的某個晚上,好友俊翰打電話給我:
「小白,跟你講喔,我手上有一本在談電影的書,叫《電影的魔力》,我覺得你一定會喜歡。」
「好阿,那明天約個時間我跟你拿!」
於是隔天我去高雄上研究所的時候,在約定的時間跟俊翰拿了書。
晚上回程的火車上,我突然想起來似地把書拿出來看,然而翻了幾頁後,就忍不住傳了封簡訊給俊翰:
「俊翰,我現在一邊坐火車,一邊閱讀這本《電影的魔力》,這本書實在太棒了!」
厚達五百頁的這本書,從那天開始每天看一些、每天看一些,前幾天把它看完。看的同時一邊記了好多頁筆記,一邊回想自己看過的電影,來印證書裡所歸納整理出來的原則。
於是我注意了到許多過去沒注意到的地方,從看過的舊電影裡,發現了不少新鮮有趣的現象。
這本書的作者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學院的教授霍華蘇伯(Howard Suber),42年的教書生涯中教出許多好萊塢知名的編劇導演,可謂桃李滿天下,看來應當算是大師中的大師了。
《電影的魔力》這本書呢,就是他多年來的上課講義、手稿和文章的重點精華,以電影關鍵辭的方式從A到Z做編排,每一篇長度不超過6頁,因此不僅查詢方便,閱讀起來也很輕鬆。
本來在拿到書的時候有被書的厚度嚇到,「哦,這麼厚阿」,但一翻下去發現就會一直看耶。
霍華蘇伯以幽默慧詰的文字,將一篇篇專文寫得趣味橫生,就算我這個門外漢不懂什麼電影術語,甚至對書裡經常引述到的亞里斯多德《詩學》一竅不通,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應該說,只要喜歡看電影的人,我想都會從中找到很多樂趣吧。
書裡列舉的電影幾乎都是美國好萊塢的經典名片,如《教父》、《甘地》、《綠野仙蹤》、《亂世佳人》、《北非諜影》、《大國民》、《星際大戰》、《阿拉伯的勞倫斯》
等等。
雖說電影的好壞本來就是個很主觀的問題,有的叫好又叫座,有的影評極佳卻票房奇差,有的商業爛片卻有可觀的收入進帳。
那麼「好片爛片」的定義在哪兒呢?
因此,霍華對於所謂的難忘經典電影自有一套標準:
「第一,它們在上映當年極受歡迎。我所提到的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公開上映當年賣座排名前十者,而且通常是前兩名。
第二,它們的受歡迎度,持續十年以上。不少電影在剛發片時賣座極佳,但下片後就沒人想去看。我認為,當我們稱呼一部電影「難忘」,它受歡迎的熱度至少得持續十年不墜,應該算是很客氣的要求。」
上述的電影都有符合這樣子的標準,所以就成了霍華拿來解析的最佳對象,探討為什麼這些電影的經典地位會恆久不墜,其中到底有什麼祕密或法則呢?
書裡的原則雖然大多是萃取自經典舊片,但放在近年的賣座強檔身上來看,也有諸多可印證之處,如喜劇與悲劇的特性、英雄與壞蛋的差別、天命與命運的不同。
另外,書裡對於電影片型的探討、同理心與憐憫心、矛盾與衝突、角色個性與故事情節等等的元素,也都有詳盡的分析與討論。
其他的還有好多好多,甚至有些已經不太像電影的原則,而比較偏像人生哲學性質的東西了。
霍華是以好萊塢的觀點來評析美國本土的賣座電影,或許有所侷限與偏頗,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電影工業之所以能稱霸全球,一定有其道理在。
這本書就是在講其原因何在,到底這些眾人所謂的好電影,是好在哪裡。
那麼,是否把書裡所說的重點都集合起來,就能拍出好電影呢?
下列書背的這段文字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說法:
「這些賣座電影並不能提供我們一套公式,讓我們在未來拍出一部成功的電影,但是它們的賣座與令人難忘,仍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些有效的基本原則。」
沒錯,書裡的論調不是多麼神聖的東西,而是提供一個觀影的切入點,讓我們試著去檢視與套用在其他的電影身上。
或許行的通,或許有例外,但至少有其參考價值在阿。
========================================================
以下是摘自書裡的文字筆記,與各位分享:
「研究這些電影,其實就是在研究我們自己。」
「習慣動腦的人,人生是一齣喜劇;老在感情用事的人,人生則是悲劇。」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但在電影中,角色的個性卻是某人做某件事的結果。」
「年輕人好戰,戰爭的好處正是年輕人的優點:勇氣與未來的希望。年長者喜愛和平,而和平的缺點是老年人被詬病之處:不信任與謹慎。」
「年輕人的愚蠢,就是誤以為所有的事都很複雜;成年人的愚蠢,則是誤以為天下的事都很簡單。」
「所有的壞人都是反派,但並不是所有的反派都是壞人。」
「當他們只想單純回應時,男英雄與女英雄都只是被動出手;但當他們一旦掌握住自己的命運,他們就會主動打開英雄事蹟的大門。」
「英雄,並不是社會真正想要的東西,社會只是需要他們。」
「沒有什麼事情,比擁有共同的敵人更能將人類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並不是只要跳出來反對壞蛋就能成為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因為他是某種東西的象徵。」
「一個人能送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對於他(或她)潛在才能的賞識。最惡毒的詛咒,則是讓對方對於自己的潛力完全失去自信。」
「進電影院與上教堂一樣,為的不是想看這世界的真實模樣,而是想看到另一個世界。」
「賣座的美國電影,總是鼓勵我們相信天命(destiny),並且否定個人命運(fate)的存在。」
「命運是個人意志與控制範圍外的外在力量,它從後方向你推擠;天命則是一股在你前方吸引你的力量,就像塊大磁鐵,讓你選擇追求它。」
「光線最強烈的地方,所帶來的陰影最黑暗。通常讓角色有趣的,不是最亮的那一部份,而是最暗的部分。」
「所謂狂熱份子,就是一種忙著以沒有原則的方式,追尋某種原則的人。」
「好萊塢是個神秘的王國,數百萬人擠破頭想要鑽進去,但是他們一旦進入好萊塢,卻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好萊塢的一份子。」
「電影裡沒有什麼事情是剛好出現的,觀眾所看、所聽到的一切,都有特殊的意義。」
「在電影中,學校裡永遠學不到有用的東西。」
「英雄都是聰明的,但他的聰明不是那種可以在考場上拿到高分的聰明。」
「愛,有時會帶來死亡。這也是為什麼,法國人有時將性愛高潮稱為le petit mort—輕微死去。」
「愛的弔詭之處在於:你付出越多,就還得付出更多。」
「當兩個人彼此豐富對方的生命,我們稱之為『愛情故事』;但是當雙方想要毀滅對方,就成了『戰爭故事』。」
「神秘感是有強大力量的。因此,有權勢的人總想用神祕感把自己包起來。」
「懂得操弄觀眾,遠比懂得操弄電影科技來得重要。」
「為什麼人生導師最後都會掛掉?因為,只要導師還在,學生永遠只是學生,不會有機會獨當一面成為英雄。」
「電影的原創性,通常是將既有的元素,以新的方式做混合。」
「當科技失控,解決之道很少是更優越的科技,而是來自人類獨特的內在特質。」
「存在我們許多人靈魂深處的,是一種害怕自己『沒有靈魂』的恐懼。」
========================================================
霍華蘇伯(Howard Suber)
《電影的魔力》 作者簡介 (來源:博客來網站)
為什麼有些電影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為什麼有些電影賣座且永遠流傳?電影超過四十年,被譽為「第一流的老師」霍華蘇伯在這部經典中,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極短篇,巧妙地揭開電影的秘密。
他也是UCLA電影資料館的創館主任,此一資料館的目的在於保存美國電影歷史。蘇伯搜集內容之豐富,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他創立並主持UCLA目前的電影與電視製作計畫,此一計畫的焦點擺在當今電影與電視工業的實際現況。
他也曾與許多重量級的電影製片廠主管、經紀人、製片家、律師以及業界主管一起開課,或是把業界人士引入校園的學術計畫。
========================================================
《電影的魔力》 內文連結 (來源:聯合新聞網)
為何壞蛋總是打不過英雄?
- Mar 31 Wed 2010 23:26
電影的魔力 --- 揭開賣座電影的祕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