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朝那些事兒 --- 編寫自己的生命史
    
        從去年夏天開始看的這一套明朝那些事兒,終於在今年初看完。
    
        事實上前年動手寫論文時,卷一已看到一半。問題是這套書共有七卷,可說史詩的格局、鄉土連續劇的規模,這看下去不僅無法自拔,還會越陷越深。為了心無旁騖地處理論文這些事兒,只好暫且擱著不讀,轉而燃燒腦細胞和視神經,在亮晃晃的電腦螢幕前,認命當個研究生。
    
        時間飛快地來到去年夏天,我順利把論文生產出來,隨即騎單車繞了台灣一圈,以排除腦袋高效運轉所積累的毒素。開學後,我終於重新捧起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再度從卷一開始閱讀。


活潑流行的筆觸,草根庶民的眼睛

        這套書之所以成功熱賣,我想有兩個原因。
    
        一是「文風活潑詼諧」,作者當年明月將生硬的史書改寫得貼近社會共鳴、寫得很好看。二是「草根庶民性的歷史觀」,除了刻寫君王將相的崛起與覆敗的過程點滴,也描繪許多歷史重要性相對輕微的次等人物們,面對崩壞世道卻仍始終不移的凜然正氣。而且,以他自己就是一介基層平民的的立場,去重述明朝兩百多年的興衰起伏,及其背後的種種緣由。
    
        首先來聊聊第一點。我覺得文章寫得有趣並不困難,但要消化這麼多複雜繁瑣的史料,加以通盤理解、抽絲剝繭,再改寫成行文流暢且充滿興味的文章,就是一件很不簡單的浩大工程了。
    
        當年明月以幽默的口吻、生動的筆法,摻雜時下流行用語,寫出極富魅力的新穎文體。用這樣的體裁,把本來大概只有專家學者才有那個能力與功夫,耐著性子去考究解讀的艱澀文本,轉化成一篇篇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精彩故事。 
    
        「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把這一點證明給大家看。」當年明月如是說。    


    
        這本書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切入敘事的視角。
    
        當年明月的筆不僅書寫明朝皇帝、文臣武將和王公貴族等權傾一時大人物的作為與影響,還刻劃了許多在史冊中被忽略的小人物面對利誘威逼時的精神與氣節。寫作筆觸時而恢弘大氣,時而動人細膩,可大可小,收放自如。
    
        簡言之,在正史的基礎上,作者透過自己的見解角度,去講述與評析這些曾在歷史舞台上綻放光芒的人物們,使其一個個鮮活地躍然紙上。
    
        對於包括張居正、戚繼光與袁崇煥等等所謂的名臣將士,作者不只論其功,還評其過,不光寫其貢獻,也點其缺陷。對於崇禎這位一向被貼上昏庸無能標籤的皇帝,書裡也處處可見他燃燒生命、力圖奮起的身影。諸如此類被教科書一貫片面化的歷史人物,通通在書中獲得甦活的機會,從極其刻版、一語足以道之的扁平形像,豐富成具有血肉情感的立體姿態。
    
        真的,在書本最後,我彷彿聽見了崇禎的眼淚滴落聲與長長的嘆息。


吞噬一切的權力,身不由己的皇帝

        其實從很早以前,我就不覺得皇帝這工作是件好差事,看完這套書之後,更加這樣認為了。
    
        皇帝即便擁有三千佳麗,儘管貴為九五之尊,卻沒有尋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由。不僅無法任意出宮兜兜,去到哪裡都還有人跟在屁股後面。或許有人稱這叫作威風,但在我眼裡,一舉一動皆入他人之眼,何來威風?
    
        對於皇帝這樣的統治者,我在中國行遊記裡曾寫道:
    
        「歷史上當然有著呼風喚雨、雄才大略的英明君王,但更多的是根本不適合領導、生來卻註定扮演一國之君的不適任人才。
    
        他們從小被迫時時刻刻注意身為人君的禮儀,表現要符合各種道德規範以教化人民,最好是能夠削去特異突出的個性,把自己放進正正方方的框架裡。
    
        或許明明他喜歡畫畫、喜歡雕刻、喜歡吟詩作對,卻被大臣們勸諫不能戀棧於這些閒情玩物,必須識大體地以國家社稷為重。明明他喜歡騎馬射箭、領軍作戰,卻被提醒皇帝應當坐在上殿寶座,不該如武臣般冒險至前線作戰。



    
        再者,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就代表著將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不會有真正一刻的放鬆。處在國家機器的頂端,就像站在高聳入雲的山巔,儘管可以俯瞰底下的世間全景,那裡的溫度卻是極冷。
    
        「後宮佳麗們愛的是我這個人,還是被我寵幸後得來的權勢呢?
    
        總有皇帝這樣問起吧。而在嬪妃的心裡,勢必也會覺得聖眷恩寵只是自己生存的籌碼,有誰會真正將皇帝視為獨一無二的枕邊人呢?這種心態發酵到最後,就是連自己也不相信愛情了。於是雙方都不相信愛情。沒有人相信。
    
         「眼前這個文臣武將,是真正為國效力,還是胸懷僭越之心呢?
    
        除了愛情,皇帝也不會有友情這東西。他們永遠對身邊的每個人存有戒心,魔戒般的權力也逼得他們不得不這樣想。就算曾有真誠可靠的朋友,也會被自己疑神疑鬼的心態、旁人有意無意的挑撥,弄到情誼崩潰,再無復返的餘地。
    
        無法擁有正常的愛情和友情。你說,那麼,親情呢?
    
        很抱歉。恐怕也沒有那麼單純。天曉得太子看著坐在天朝上殿、威風凜凜的父皇,腳尖會不會敲著地板,默默想說:「該什麼時候換我坐了呢?」又或者皇帝本人在龍體抱恙而太子前來關懷探視之時,心中是否會疑思:「這小子是真心希望我盡快康復,還是最好就此一病不起?
  
        種種情結,只要跟權力沾上一點兒邊,都是矛盾且微妙的。
    
        而且,明定冊立嫡長的明朝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洶湧暗潮,更何況是「秘密儲君制」的清朝?「我的兒子們尊我敬我、聽我從我,是因為我是他們的父親,還是因為渴望繼承我的權力?」此外,看著諸子為了爭奪皇位,罔顧倫理,手足相殘,心中就算淌血,那溫度應該也是冰冷的吧。
    
        看到這裡,還覺得皇帝是最幸福的職業嗎?



紮紮實實的努力,配上一點點的才能

        我想每個讀者在看這套書時,應該都想過:「如果以前學校歷史課本是這樣寫的,那該有多好阿,一定朝夕拜讀,手不釋卷吧。
    
        不過事實上,照當年明月自己的說法,明朝那些事兒一開始在網路上連載時,並沒想到日後會出版的,更沒料到會造成如此大的迴響。他原本只是打算自我娛樂,再不然寫完頂多留給後代子孫當傳家之寶,讓他們知道有位祖先曾這麼寫過一部歷史書。結果寫到後來,這套書竟成了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以來,發行量排行前 15 名的書。
    
         他在受訪時又說,寫書那段期間,幾乎每天都寫數千字,從未間斷。
    
        「如果要問我,有什麼成功心得、處世原則,我覺得只有一點,老實做人,勤奮寫書,無它。幾年來,我每天都寫,沒有一天敢於疏忽,不惹事、不鬧事,即使在所謂盛名之下,我也從未懈怠。」他在末卷的《後記》這樣寫道。
    
        當然當年明月具有解讀歷史的才華與天賦,以及無所不在的幽默感,但支撐著這些能力並使其有用武之地的,到底還是「經年累月的勤奮與專注」,而這個態度也是此鉅著得以問世的關鍵推手。
    
        成功是紮紮實實的努力,配上一點點的才能。
    
        當書中妙趣橫生的文字敘述讓我享受著徜徉歷史之海的時光,我腦袋裡想著的是:「老天,為了把這些故事帶到我們眼前,這背後需要投注多少心力阿。」因此,雖然很多人說當年明月是突然爆紅的名人,但我卻覺得,說這些話的人才是不明就裡的蠢人吧。



既殘酷卻眾生平等的歷史本質

        最後,我覺得我之所以喜歡讀史,是因為「未來」未可知,怎麼去預測似乎都不可靠,而處於「現在」的我們,對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往往又當局者迷,看不清全貌。至於「過去」種種,則都已經成為事實。
    
        事實雖不見得等於真實,但站在「現在」去看「過去」,竟有種站在「未來」去看「現在」的偷跑的快感。而且,面對未可知的「未來」,我們或許能從已知的「過去」去尋得些許蛛絲馬跡也說不定。
    


        話說回來,歷史誠如當年明月在《後記》所說的,它並不幽默,大多是殘酷的。但我認為歷史除了是殘酷的,它還是公平的。因為無論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布衣凡夫,不管你多麼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如何失意落魄、窮困潦倒,到最後都免不了灰飛煙滅的份,每個人終將成為歷史洪流裡的細砂。
    
        頂多只留下一個空洞的名字,一個未必符合真實自己的形象,或許對後世造成了好的壞的長遠影響,但對於活在當年的那個人來說,後面的一切無從窺見,只能在應該闔眼的那刻,乖乖地闔上雙眼。
    
        公平嗎?我覺得很公平。
    
        權力在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人生在該撒手的時候就撒手。千歲萬歲云云,都只是不切實際、自欺欺人、荒謬可笑的自我催眠罷了。
    
        我們每個人活著,就是在寫自己的生命史,不用等別人來定義我們的一生,我們可以試著先親手把這部歷史寫得精采些。你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卻可以選擇如何來走這趟旅程,決定自己的生命故事該如何延伸、如何結尾。
    
        創作權就掌握在我們手上。
    
        接下來的一頁,想好要怎麼寫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