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之死 --- 不安的靈魂,唯美的旅程
「我已過了快樂的一生,感謝主。再會,願上蒼保佑所有的人。」
~ 克里斯‧麥克肯多斯
最近把《阿拉斯加之死》這本書看完,也去找了電影來看,心中感觸無限,在看書中某些字句的時候,我甚至有流淚的衝動。
為什麼一個擁有高等學歷、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輕人,會捨棄優渥的家庭環境、遠離社會與人群,選擇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中生存,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
化名為「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的克里斯,從大學畢業後即斷絕跟家人的所有連繫,將僅有的教育基金捐給慈善團體,把所有的家當放上車,開始他的自我追尋之旅。
從家鄉亞特蘭大往西走,經過墨西哥邊境到達加州,途中又往內陸南達科他州的迦太基市,最後一路向北越過加拿大,到了他心目中的夢想之地「阿拉斯加」。
從1990年夏天到1992年8月,總共約2年的時間克里斯從未與家人聯絡,獨自在外面的世界流浪冒險,遠離都市的塵囂和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盡情體驗自然之美。
身為嚴格的浪漫主義、曠野主義、禁慾主義者,他堅持攜帶最陽春的裝備與補給,讓自己退成最原始的狀態,去投入曠野的懷抱。
父母是上流社會的人物,但在克里斯眼裡他們只是虛假矯情的組合,太多壓力與期待讓他喘不過氣來,一心想掙開束縛,往外飛翔。
家裡的失和與偽善,讓他更醉心於大自然的質樸之美。
風的聲音、夕陽下鼓翅起飛的海鳥、海浪的來回撫觸、山丘上的藍天與陽光,在這些事物中,克里斯真正感覺到自己內在的單純與力量。
這種無上的喜悅,讓他確定真理就存在每一刻的體驗之中。
閱讀這樣一個唯美旅人的生命故事時,我心中不禁燃起一份激動的渴望,嚮往全然的自由與放逐,獨自去擁抱未知的天與地。
《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真實》
克里斯服膺的信念,讓他體驗與自然同活同在的喜悅,但也是這股固執的堅持讓他喪命。
「阿拉斯加」是所有自由旅人的心靈天堂,但生存在如此蠻荒的大地中,卻是一件極為不易且危機四伏的考驗。
想在曠野中活下來,必須要有粗獷的體魄、意志、蠻力與狠勁,太過不切實際、太過衝動,只會把自己逼入絕境。
「如果不夠謹慎,勇氣和力量就一無用處。」作者強‧克拉庫爾在書裡這麼說道。
我覺得克里斯的夢很美,他那不安的靈魂也曾躍動在很多顆年輕的心上,厭惡這個社會的運轉法則、人們僵化的傳統價值觀和無意義的名利追逐,因此遠離人群、投向自然,的確是很多人共通的心靈悸動。
但是太有自信是他的致命傷,他的審慎被熱情給淹沒,對真理的堅定信仰讓他小覷自然界的險惡,於是這般青春生命的殞落,似乎就有那麼一點兒殉道的意味。
在這世界裡,唯美與致命常常是一體兩面,因此追求絕對的「美」,或許得以絕對的「險」為代價吧。
書裡,作者提到克里斯在死前的那段最後日子,曾在閱讀的書頁上寫下:「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真實。」
或許經過了那麼久的獨自探索,看遍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他思考著分享與奉獻的重要,愛與真理能不能並存呢?真理是超越愛之上,還是融在其中呢?
克里斯到底做了什麼決定,我們並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思考過這個問題,自我體驗的喜悅和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到底何者才珍貴呢?
對我來說,《阿拉斯加之死》很像是一首詩,用盡生命的力量去寫成的一首未完成的作品。
它的美正因為它的缺,它的後勁來自永遠無法重來的遺憾,它的價值存在於每一個嶄新的嘗試與顛覆。
電影來回看了好幾遍,書中的某些段落也品吟了許多次。
不管怎麼樣,不要自甘於平穩的生活,因為害怕改變是最可怕的念頭,這道理對我來說十分受用,啟發了我很多想法。
這是一本經典好書,電影也拍得很棒,推薦給各位。
《相關連結》
克里斯麥克肯多斯官方網站
《相關影片與照片》
克里斯麥克肯多斯本人
142號巴士
克里斯小時候就愛好大自然的一切了
克里斯與爸爸華特
克里斯長大後
初到阿拉斯加而對一切感到興奮的克里斯
這是他著名的照片,在142號巴士外頭
克里斯最後一張照片,可看出他已嚴重營養不良
克里斯最後日子裡的求救信
142號巴士的地理位置
雪地裡的巴士,克里斯在此住了四個月
克里斯留在巴士裡的書
克里斯的母親比莉,相隔兩年再見兒子,卻看到一具腐爛的屍體
中文版原版封面 中文版新版封面
《阿拉斯加之死》電影預告
《阿拉斯加之死》主題曲「Guaranteed」
《阿拉斯加之死》電影劇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