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節日感恩節,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來談一下感恩節.以下是網路上找到的感恩節由來:
17世紀初,英王詹姆士一世獨尊英國國教,極力排斥其他宗教,一
批自稱為 清教徒的人為逃避迫害,輾轉流亡到荷蘭,幸得一群探險商的
資助,在1620年的初秋,搭上了「五月花號」貨船,來到一個遙遠陌生的
新世界。憑藉著信仰與勇氣,新移民熬 過了第一個冬天,但由於環境的不
同及求生技能的缺乏,生活十分無助,這一切都讓在林後觀察許久的的印
第安人Squanto和Samoset油生同情之心,決定為他們伸出救援之手,一句
真誠的「歡迎」開始了這一段不同族群的友誼。
目前分類:我思社會萬象 (44)
- Nov 24 Thu 2005 14:13
感恩節, 感恩乎? 忘義乎?
- Nov 11 Fri 2005 10:39
尋找問題 遺棄答案
"老師, 這題的答案是什麼?" "老師, 答案怎麼是這樣阿?"
從大二開始, 我開始有教學經驗, 上面的兩個問題是我這兩年最常聽到的問題, 學生們一下課就來問我這題怎麼這樣寫, 這個答案怎麼來的, 姑且不說這樣的心態對與錯, 在補習班與學校的塡鴨教育, 升學壓力與傳統包袱之下, 我們的學生往往所盼望的, 是每個問題的答案.
對於老師丟出的每個問題, 一定要得到正確答案, 不然就會慌, 不知道怎麼辦. 事實上,我覺得, 問題或許比答案更可貴, 也就是, 我們該重視問題存在的價值, 而不是答案正確與否,人世間的問題原本也就沒有所謂標準解答, 不是嗎? 當得到答案的時候, 人往往會滿足於答案,就此停步不前, 會想: 反正我都知道解答了, 再繼續想這一題要幹麻, 不是浪費時間嗎? 在這個心態出現的同時, 創造力與生產力也被抹殺掉了.
給學生問題, 不給解答, 或是給好幾種可能的解答, 讓他們去思考, 去咀嚼, 進而創造自己的想法, 應該是更要緊且對他們更有幫助的, 因為問號會帶出另一個問號, 當人們去想為什麼的時候, 腦袋同時也飛快地運轉著, 而當得到所謂正確解答, 腦袋就停止運作, 因為要的已經有了.
- Nov 04 Fri 2005 00:06
五行五形 常民劇場 觀後感
海島台灣的文化本來是充滿澎湃洶湧的情感,本土的草根味、民俗味,高山的原始味、純真味,再加上西方的新潮味、現代味。不管文化如何多樣,台灣本身還是流動著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在這塊肥沃土地上,努力開出屬於普羅大眾的藝術花朵。
在這次的展覽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洪易那十二生肖的塑鋼作品,及正中那片國泰民安的壁畫。十二生肖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作者把十幾種動物結合在一起,用大膽鮮明的色調來呈現各種動物的特色,誇張化的畫法緊緊了吸引我的目光,乍看之下感覺好像四不像,不,應該是十二不像,慢慢地才看出端倪,原來這怪裡怪氣卻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有如此巧思。細細數了一下,不屬於十二生肖的小叮噹與Kitty 貓也混在其中,就騎在牛的頭上,看了真讓人會心一笑。
國泰民安這一幅則讓我回味無窮,看了好久好久,其實這幅牆壁大的圖是看也看不膩的,裡頭的細節處理非常的有趣,也充滿諷刺。首先國泰民安的標題就是個諷刺,因為內容呈現的是台灣社會的亂象,左千里眼右順風耳,中間也有許多神明,但似乎敵不過鋼管舞裸女的靡靡之音,及政黨相鬥的惡搞文化,法力無邊的眾神開始打起瞌睡。左下角那個畫畫的人(似乎是作者本身)也免不了捲進這花花世界中,中正紀念堂的蔣公像威嚴不復存在,多添了幾分可笑。整個作品色彩同樣鮮豔,承接台灣六大色彩系列:紅、藍、金銀、黑白、綠、褐,眼睛掃過整個畫面不僅絕無冷場,而且還佩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恰到好處的諷刺批判。
另外,黃博志的Sunny Shiny也很有意思。這幅畫是好幾尊佛像所構成,其實裡面含了兩尊骷髏像。其中佛像全無莊嚴之像,而是滑稽的的嘴臉,千手掌上握著藥丸膠囊,旁邊的佛像已變成駭人的骷髏,卻仍端坐著蓮花座。就我而言,這代表了對佛教意像的反叛,佛祖理應無所不能,但仍手抓藥片;佛祖本該慈眉善目,卻來嘻皮笑臉。更甚者,大眾心靈的寄託卻成了枯骨殘骸,背景全是雜亂的血紅色調,給人震攝心肺的動感。是否佛祖對台灣的亂象也舉手投降、束手無策呢?還是連神聖的蓮花坐佛也不再出淤泥而不染,開始向下沉淪了呢?
- Oct 10 Mon 2005 20:59
自卑而可憐的台客情結
如果別人說你很台, 很有台味, 台灣味, 你是否心裡會不太高興?而要是別人說你的穿著很日本風, 很韓式, 很美國style, 你又會不會覺得聽起來還不錯? 台客風波已經吵了很久了, "他好台喔!"他太台了..""哈哈, 他是台客"這樣的話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在耳近聽到, 曾幾何時"台"變成了貶低消遣的形容詞, 而"台客"則是成了多數人眼中的笑柄, 奇怪了, 台灣人被說很Taiwanese有什麼錯嗎?
有人說, 講話台灣國語, 穿夾腳拖, 花襯衫, 寬大西裝褲或七分褲(最好上面還有繡有山本耀司四字), 頂著中分金髮, 嚼個檳榔粒, 就是台客的典型特徵, 但我想知道, 要形容這樣的穿著用"俗不可耐""毫無品味"等我還能接受, 但為什麼要冠上"台客"? 後來台客的含意漸漸擴大, 連無辜的新出爐台灣小姐也被批的體無完膚, 轟的暈頭轉向, 說她台味太重, 台灣國語口音.我的天阿, 國語在台灣說了那麼多年, 會與台語音多少合併乃是正常現象, 大部份的人不是常常國台語一起說嗎? 這樣又有什麼不對了?! 要是一口台灣國語就很台, 那全國最台的不就是我們的阿扁總統?..
我認為, 台客變成了貶低的語言, 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因為這是自卑感作祟的作用. 穿著有日本風就是跟的上時代, 穿著很台灣味就是鄉土佬, 相信這是時下年輕人普遍的想法, 我覺得很可憐, 因為只是政治主體上認同台灣, 在日常文化上卻覺得自己的內涵是低俗的, 這樣又有何用? 大家怕被說是台客,講話咬字就強調捲舌, 字正腔圓, 覺得大陸人講普通話好好聽, 羨慕那些英文很溜的人, 我們是台灣人, 為什麼不好好向那些台語很溜的人學習呢? 外型裝扮上又盡量跟隨日本風,美國風, 髮型也要參考日系的設計, 東洋歌西洋歌似乎總是遠遠比台語歌還受歡迎...舉不完的例子讓我覺得台灣文化真可悲.
來看看每個文化, 日本很有自己的風格,精緻用心, 韓國也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團結一致, 提到法國脫不了浪漫,德國人務實認真, 澳紐人們悠閒自在,美國人自信樂觀, 而台灣的特色是什麼呢? 我們的台灣給人家什麼感覺? 自己對於台灣又是什麼感覺呢? 如果連自己都不能認同自己的特色, 或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那生在長在台灣的我們, 又有什麼資格說愛這塊土地, 當別人說自己台灣味好重而心有不平時, "台灣"二字已被一貶再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