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上我的愛 --- 那穿越鐵幕的十五年

        最近又看完一本很棒的書,書名叫做「附上我的愛」,這本書是二十多年前,一個英國的老書商,跟一位遠在蘇聯政權下的小女孩的書信記錄,各位或許覺得奇怪,他們怎麼通上信的呢?
    
        是這樣子的,在一九七一年,一位叫做哈洛德的老書商,看到了國際特赦組織的一本蘇聯良心犯的通訊錄,他從那麼多的住址裡頭,挑中了瑪琳娜這個小女孩的家庭,而瑪琳娜的父親史拉瓦當時被囚禁在勞改營裡頭,為什麼是瑪琳娜呢?
    
        據哈洛德說,是因為瑪琳娜的生日跟他剛好差一天。
    
        而事實上,他們相差了六十四歲,通信的第一年,哈洛德七十一歲,瑪琳娜卻只有七歲。
    
        七歲的小孩怎麼寫信呢?
    
        大部分的書信,主要是哈洛德與妻子奧麗芙,與瑪琳娜的媽媽蕾拉所寫,而瑪琳娜長大後,也開始寫了部分的信件。
    
        書信內容全是英文,所以對於不懂英文的瑪琳娜一家人,寫一封信都需要一本俄英字典隨侍在旁,對他們來說,每一封信都是一大工程。
    
        這兩個家庭,隔著遙遠的距離,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竟然保持穩定的通信,長達十五年,直到哈洛德去世的前一個月,還在提筆寫信給瑪琳娜一家人。
    
        而這十五年間,他們從未謀面,只靠紙與筆,靠著一封封穿越蘇聯鐵幕的信件,培養出了比親人還親的感情,交換生活的點點滴滴,書信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談。
    
        不管是電影、音樂、流行、食物、教育,或是花卉,都出現在兩家庭的這些信件裡,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文學,因為他們兩家人都喜歡閱讀,這是他們共同的興趣。
    
        哈洛德對俄國的一切充滿好奇,對俄國文人與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他覺得俄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蕾拉則對英國的每件東西都感到新鮮,其實對於生活在蘇聯高壓政權下的她們,英國就像月球一樣遙遠,對它只有模糊的概念,只知道是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國度,所以收到哈洛德的信這件事,對瑪琳娜一家來說,簡直是跟收到外星人的信一樣地不可思議。
    
        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試著去想像蘇聯那個年代,卻一點記憶也沒有,我只知道那是個共產鐵幕的時代,但是我相信,情況的惡劣與管制的嚴格,一定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這樣艱苦的時期,卻出現這樣單純的跨國友誼,這樣真摯的忘年之交,就像在光禿禿,毫無養分的土壁夾縫間,鑽出了一朵乾淨耀眼的花一樣的神奇。
    
        哈洛德跟瑪琳娜相差了六十四歲,蕾拉的年紀則跟哈洛德的女兒差不多,不過他們兩家人的友誼,卻凌駕在年紀的落差與空間的距離之上,絲毫不受影響。
    
        當瑪琳娜在求學時,哈洛德能夠提供最好的升學建議,同時扮演瑪琳娜的英文老師的角色。
    
        而當哈洛德身體漸漸衰老,病痛逐漸襲上身的時候,瑪琳娜一家人也給予最大的關心與問候。
    
        通信十五年,彼此從未見面,從瑪琳娜小時候,到她成年,從哈洛德七十歲,到他離開人世,這樣難得的感情,似乎要比珍珠鑽石來的珍貴了。


遙遠且長久的忘年之交V.S.青少年的網路速食友情

        闔上此書,我不禁想起了現在氾濫的網路交友問題。
    
        網路如此發達的現代,你一上聊天室,一上即時通就可以輕易跟遠方的朋友溝通,但先進的科技帶來方便,同時,也會帶走一些東西。
    
        就因為只要上線就可以聊天,只要開機就可連絡全世界,那種珍貴且難得的書信往來就驟減,那種紙與筆築成的情感,就漸漸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速食的友情,諷刺的是,這樣便於聯絡的科技並沒有使人們更熱絡,有時候,反而是更冷漠的相處。
    

太近,反而看不清?太親,反而不懂珍惜?

        我也想到,從未見過面,對於哈洛德與瑪琳娜兩家人,是不是反而是促成長久情誼的因素?
    
        如果今天他們是鄰居,還會有這樣真摯的友誼嗎?會不會就是因為對方住得太遠,通信太不易,反而讓他們更珍惜這份情感,更努力延續這樣的緣分?
    
        是不是人與人都最好得相隔一些距離,才會看到最美的樣子,就像印象派的畫作一樣,遠看很有感覺很美,但一湊近看,只看到雜亂交錯的筆觸?
    
        也許,太親或太近,有時候反而會把原本的美感給糟蹋掉,彼此有些距離,反而會更懂珍惜,心反而會更靠近。


文化與價值觀的火花

        從這些書信裡頭,我不僅看到了二十年前英國與俄國的生活方式,從八十歲與十六歲的書信內容中,我也了解到不同年紀的價值觀與想法,看事情的切入角度。
    
        哈洛德的每封信,都為瑪琳娜帶來寶貴的人生智慧與經驗,瑪琳娜甚至還說:「我覺得八十歲的哈洛德,比十七歲的我樂觀多了。」
    
        而身在科技較為先進的英國,哈洛德從未以此自豪,或是炫耀,而住在蘇聯政權下的瑪琳娜一家人,也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單純地分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喜怒哀樂。
    
        這是多麼難得的友情!


閱讀,可以是一輩子的興趣

        如果說食物可以補充身體的營養,那麼閱讀則為心靈帶來養分。
    
        什麼樣的興趣可以是一輩子的呢?
    
        我想是閱讀,與音樂。
    
        任何運動生涯都有它的壽命,但是閱讀則可以直到老死,只要你有雙眼,只要你腦袋還沒退化殆盡,音樂也可以陪伴人終生,只要還沒失聰,只要神智還夠清楚。
    
        哈洛德晚年的聽力幾乎喪失,所以只剩下書本能陪伴著他,他對書的熱愛由他在信裡自稱「謙虛的蛀書蟲」就可以看得出來,而直到臨終前幾年,他還是保持著平均一個禮拜閱讀三本書的習慣。
    
        我想人一定要找到一個終生的興趣,當父母不在,當兄弟姊妹不在,甚至當另一半也離開了,還不致於太寂寞,還有興趣可以作陪。

        最後在附上我看書時,抄下來的我覺得不錯的句子,跟各位分享。

哈洛德:

     「無法殺死我的事物,就是能使我強壯的事物。」
   
     「一個人一生中必須種一棵樹,養一個小孩。」

     「變老的幾項好處之一,就是會忘記年輕時讀了什麼,所以就能夠享受重新再閱讀一次的歡愉。」
 
     「愛過後失去,好過永遠沒愛過。」
 
     「老嘉圖年方八十才學希臘文。」
 
     「我們對於不會發生的事情的擔心,遠遠超過那些會發生的事情。」

     「生命是需要享受的事物,不需要擔心。」

     「我認為生命是什麼?我發現這個問題幾乎無法回答。
      有兩件事情是無法避免的:生與死。
      對我而言,最好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死」中間的這段時間。」
   
     「一間小屋,
       一塊花圃,
       而我滿意,
       我所擁有。」
   
     「你進來的時候,我們喝一杯。」 ~奧麗芙生前最後一句話

瑪琳娜:

     「我沒有遇見過有任何與你同年紀的人,可以用這麼好的方式感受生命。」
   
     「我覺得八十歲的哈洛德,比十七歲的我樂觀多了。」
 
     「收到你們的每一封信,在我們這裡都是一個節日」 ~ 蕾拉

     「得恩寵者,是在世界致命時刻仍逗留在此者。」 ~ 俄國詩人 丘切夫
 
     「在那些致命時刻,我們被英國紐柏里小鎮的一位蛀書蟲發現,我們得到多大的恩寵阿!
     蛀書蟲認為他最愛的是書,但結果他熱愛的生命與人類,遠多於世界上所有的書。」
                                                         ~ 2006年 瑪琳娜.阿依多娃 寫於基什涅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