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於喧囂的孤獨 ---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於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
~ 老打包工漢嘉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文學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傳世之作,這本小說的情節在成為文字之前,在他腦裡就存在已久,而寫出來後,又一改再改,足足改了三次,直到他滿意,而據說完成後,他自己也被感動到落淚。
此書描述一位在陰暗的地下室,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漢嘉的故事,由於赫拉巴爾本身也曾於廢紙收購站工作過四年之久,故此書多少有點自傳的意味,透過當時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去描繪市井小人物的內心情感與自我對話。
本書以漢嘉的第一人稱角度來寫,字裡行間透出社會底層生活的苦澀,與對書本文學的憐憫與熱愛,從他的自白,我們得以更現實的角度,窺見了捷克當時的樣貌。
在廢紙站工作的漢嘉,原本目不識丁,卻靠打包書籍而獲得大量的豐富學識,他在一本一本人家不要的書裡,學習那些縱橫時空的智慧之語,遨遊世界名著裡的城市與港灣。
這份工作,這些別人的棄書,還有那台處理廢書的壓力機,是漢嘉的生命,是他的一切所有。
「天道不仁慈,聖人也不仁慈」這是書中一再出現的句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代一種紙與草織成的狗形偶,作為祭祀用,用完即丟棄。整句的大意是:
「上天並不特別眷顧人們,但也不刻意對人苛薄,祂只是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讓人與自然萬物順著本性去發展。
聖人在此應是統治者、有能者,他們也是如此,對人並不特別愛護或厭惡,沒有仁,也沒有不仁,跟上天一樣,只是提供一個國家社會的環境,讓百姓去生存發展。」
這跟我們以往所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是截然不同的觀念,跟儒家的「仁愛」觀,也很不一樣。社會國家,乃至於天地,只是一個寄身的地方,人不用憤世怨天,也不用刻意禱告,天無仁無不仁,人不過是個單獨的個體,寓居於此而已。
就像漢嘉一樣,他無意中獲得學識,但這並非天之仁,他透著地下室的通風口,望著上面的五光十射的世界,也不是天不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存在,這不過是其中一種。
只不過,相較於天之仁慈,漢嘉對於「天道不仁慈」的體會必定更深,他是個孤獨的存在,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式打包步驟中,去攫取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去面對綠頭蒼蠅與耗子的集體殉道,猜想地下道水溝裡的鼠族大戰。
他是孤獨的,但內在卻充滿著喧囂的吶喊,喧囂的思想碰撞,喧囂的懷疑與困惑,喧囂的深層自我。
他活在這份過於喧囂的孤獨之中,在堆疊成山的廢書裡,品嘗人生的甘苦況味。
漢嘉愛書成痴,家中堆著好幾噸撿回來的書,別人棄之如敝屣,他卻視為珍寶,不僅桌上地上滿是書,連床頭上的櫃子擺了兩噸重的書,每晚都冒著被書砸死的生命危險入眠,卻也甘之如飴。
因為文字對他來說,是可以在口中咀嚼再三的,他尤其喜歡讀康德的「天體論」,他說他每次只讀一句,像含咳嗽糖似地含在嘴裡,他又說他看書就像小口小口地呷著烈酒,直到酒精在血液裡溶解,滲透大腦與心靈。
又像吃糖,又如品酒,這就是漢嘉看書時的享受。
漢嘉對生命也有所體悟,那是一種會往前也必會往後的跳動式人生思維,他從壓力機上紅色綠色按鈕,所代表的前進後退指令與動作中,去體會生命的意義,他說道:
「依我看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邁進之後又都向後回歸,恰似鐵匠的風箱,也猶如我這台壓力機,機槽理的一切在紅色與綠色電鈕的作用下,一會兒跳向前,一會兒又跳回來,唯有這樣世界才沒有瘸了一隻腳。」
有進,有退,有圓,有缺,這是陰陽兩極的概念,好壞並存,禍福相依,是濃濃的中國易經思維。
老子哲學,陰陽的思維,康德的天體論,莎士比亞的劇作,黑格爾的學說,這種種的思想,不停在漢嘉的腦袋裡兀自喧囂著,與他自我的孤獨境遇,交互作用和撞擊之下,散出了一種飽滿的苦澀之味,透著一種豐富卻些許暗沉的色調。
在苦悶的工作環境中度過三十五年,漢嘉熱愛且珍惜他的一切,那些書畫,那些紅綠按鈕,那些耗子蒼蠅,以及那台陪伴他到人生盡頭的壓力機。
縱使簡陋骯髒,這地下室卻是他的花園與天堂,既是天堂,何陋之有?
天道不仁慈,讓漢嘉最後只能緊緊抓住他所有,用生命去擁抱他的一切,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能與所愛一起結束人生,上天不也有幾分仁慈嗎?
讀「過於喧囂的孤獨」,在苦悶中體驗人生。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於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
~ 老打包工漢嘉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文學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傳世之作,這本小說的情節在成為文字之前,在他腦裡就存在已久,而寫出來後,又一改再改,足足改了三次,直到他滿意,而據說完成後,他自己也被感動到落淚。
此書描述一位在陰暗的地下室,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漢嘉的故事,由於赫拉巴爾本身也曾於廢紙收購站工作過四年之久,故此書多少有點自傳的意味,透過當時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去描繪市井小人物的內心情感與自我對話。
本書以漢嘉的第一人稱角度來寫,字裡行間透出社會底層生活的苦澀,與對書本文學的憐憫與熱愛,從他的自白,我們得以更現實的角度,窺見了捷克當時的樣貌。
在廢紙站工作的漢嘉,原本目不識丁,卻靠打包書籍而獲得大量的豐富學識,他在一本一本人家不要的書裡,學習那些縱橫時空的智慧之語,遨遊世界名著裡的城市與港灣。
這份工作,這些別人的棄書,還有那台處理廢書的壓力機,是漢嘉的生命,是他的一切所有。
「天道不仁慈,聖人也不仁慈」這是書中一再出現的句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代一種紙與草織成的狗形偶,作為祭祀用,用完即丟棄。整句的大意是:
「上天並不特別眷顧人們,但也不刻意對人苛薄,祂只是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讓人與自然萬物順著本性去發展。
聖人在此應是統治者、有能者,他們也是如此,對人並不特別愛護或厭惡,沒有仁,也沒有不仁,跟上天一樣,只是提供一個國家社會的環境,讓百姓去生存發展。」
這跟我們以往所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是截然不同的觀念,跟儒家的「仁愛」觀,也很不一樣。社會國家,乃至於天地,只是一個寄身的地方,人不用憤世怨天,也不用刻意禱告,天無仁無不仁,人不過是個單獨的個體,寓居於此而已。
就像漢嘉一樣,他無意中獲得學識,但這並非天之仁,他透著地下室的通風口,望著上面的五光十射的世界,也不是天不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存在,這不過是其中一種。
只不過,相較於天之仁慈,漢嘉對於「天道不仁慈」的體會必定更深,他是個孤獨的存在,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式打包步驟中,去攫取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去面對綠頭蒼蠅與耗子的集體殉道,猜想地下道水溝裡的鼠族大戰。
他是孤獨的,但內在卻充滿著喧囂的吶喊,喧囂的思想碰撞,喧囂的懷疑與困惑,喧囂的深層自我。
他活在這份過於喧囂的孤獨之中,在堆疊成山的廢書裡,品嘗人生的甘苦況味。
漢嘉愛書成痴,家中堆著好幾噸撿回來的書,別人棄之如敝屣,他卻視為珍寶,不僅桌上地上滿是書,連床頭上的櫃子擺了兩噸重的書,每晚都冒著被書砸死的生命危險入眠,卻也甘之如飴。
因為文字對他來說,是可以在口中咀嚼再三的,他尤其喜歡讀康德的「天體論」,他說他每次只讀一句,像含咳嗽糖似地含在嘴裡,他又說他看書就像小口小口地呷著烈酒,直到酒精在血液裡溶解,滲透大腦與心靈。
又像吃糖,又如品酒,這就是漢嘉看書時的享受。
漢嘉對生命也有所體悟,那是一種會往前也必會往後的跳動式人生思維,他從壓力機上紅色綠色按鈕,所代表的前進後退指令與動作中,去體會生命的意義,他說道:
「依我看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邁進之後又都向後回歸,恰似鐵匠的風箱,也猶如我這台壓力機,機槽理的一切在紅色與綠色電鈕的作用下,一會兒跳向前,一會兒又跳回來,唯有這樣世界才沒有瘸了一隻腳。」
有進,有退,有圓,有缺,這是陰陽兩極的概念,好壞並存,禍福相依,是濃濃的中國易經思維。
老子哲學,陰陽的思維,康德的天體論,莎士比亞的劇作,黑格爾的學說,這種種的思想,不停在漢嘉的腦袋裡兀自喧囂著,與他自我的孤獨境遇,交互作用和撞擊之下,散出了一種飽滿的苦澀之味,透著一種豐富卻些許暗沉的色調。
在苦悶的工作環境中度過三十五年,漢嘉熱愛且珍惜他的一切,那些書畫,那些紅綠按鈕,那些耗子蒼蠅,以及那台陪伴他到人生盡頭的壓力機。
縱使簡陋骯髒,這地下室卻是他的花園與天堂,既是天堂,何陋之有?
天道不仁慈,讓漢嘉最後只能緊緊抓住他所有,用生命去擁抱他的一切,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能與所愛一起結束人生,上天不也有幾分仁慈嗎?
讀「過於喧囂的孤獨」,在苦悶中體驗人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