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 何謂生命的重量?
這幾天,終於看完了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兩個月前,我在台南誠品買了英文版(原文為法文),後來在二手書店買了中譯本,想說中英對照之下,應該能有更多更深更全面的體會。
結果很扯的是,我竟看不懂中譯本,裡頭的中文字詰屈聱牙,極其拗口,與英文版比起來要複雜很多,後來我只能把中文版丟一旁,單獨閱讀英文版。
每天看一些,想一些,翻幾頁,消化幾頁,,這樣斷斷續續地看,兩個月就這麼過去了。
閱讀實為一件高級的享受,獨自走在文字森林裡,呼吸字裡行間的芬多精,林徑的另一端有間小屋,作者就在那兒翹著腳,舉著酒杯等著我。
每一本書,就是一條時空隧道,翻開書頁的那刻,我們就開啟了通道,進入一趟未知的心靈大冒險。
於是閱讀的外在模樣是安靜的,但內在卻有不同的思想在激烈碰撞,腦袋瓜不停吞吐著新的靈感,舊的思維。
孰輕?孰重?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歷史背景,是共產蘇維埃政權侵略捷克,捷克共黨成功鎮壓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反史達林民主運動。
主角Tomas湯瑪士和妻子Tereza特瑞莎兩人因而逃離布拉格,開始新的生活。
米蘭昆德拉用他的銳眼,詳細地描寫和分析了兩人的感情糾葛,湯瑪士的天生多情,特瑞莎的自我懷疑,背後都有深層的、不為人知的情結,甚至是連故事角色自己也未曾察覺的隱密心理。
那樣血腥的歷史、那樣沉重的時代之下,各種各樣的眾生相更清楚地被凸顯出來,每個角色雖然是虛構,但就像作者本人所說:「我很喜歡這些角色,因為他們能帶我去那些我自己去不了的地方。」
一邊寫,他自己也一邊在探索人們內心的世界,原來人心就像一面面鏡子,映照著自己的過去,不堪的、光鮮亮麗的,那些歲月所留下的種種痕跡。
也照著大時代的無奈,反映人在那樣的時空之下,所做的每一個抉擇。
在人生的抉擇過程中,到底孰輕孰重呢?
身上那本以為的重擔,一旦卸下,真的會比較輕鬆嗎?滿載的責任突然消失成空,人生會快樂多嗎?
有句話說:「上帝給你重擔,也給你肩膀。」
God gives you burden, but also shoulders. 壓力可以正面,負擔也可能是甜蜜的,我們人就是在這樣正負陰陽兩股力量交錯拉扯下,慢慢成長。
「Unbearable Lightness」不可承受之輕,這句話看似弔詭,因人們總是說「重」到受不了,重到無法負荷,但事實上,「輕」才真的不可承受,空空如也要如何承受,那變成無從承受起了。
If burden is to be borne, then when heaviness turns into lightness, of course it will become unbearable.
越要求愛,愛就越短
我喜歡最後一章Karenine凱若琳狗狗這篇,作者將人狗之間的感情,拿來與人類的愛情比較,我覺得頗有道理,或許人與人的相處,尤其是男女感情,真的要多參考人與狗的關係。
我們常常要求另一半太多,要對方只能對自己好,要聽我愛你我想你等甜言蜜語,渴望常常的、甚至無時無刻的依靠。
怕對方失去愛情的熱忱,所以用盡心思去愛著對方,處心積慮製造浪漫,擔心對方愛上別人,所以有了言語上的試探和推測,希望對方永遠陪在身邊,因此要求再三的承諾與保證。
但是,越要求愛,愛就越短。
我們與狗狗之間,不彼此強求,不勉強對方,我們接受牠本來的樣子,不刻意把牠改變成想像中理想的樣子(雖然有的主人會替小狗穿衣服)。
對狗狗來說,每天吃著狗飼料卻還是能滿足地搖搖尾巴,但如果有一天牠變成了人,會不會站起來說:「喂喂,你每天餵我吃這個,我煩了我要吃別的!」
或許沒有要求的相處,才最接近陪伴的真義吧。
人與狗之間,是一種簡單的陪伴關係,是一種無語也自得的默契,我常在想,為什麼雙方明明無法溝通,卻真真切切存在著一股安全感呢?
這是很妙的哲學,很棒的思考點,而在這本書裡面,或者也能說,在我們的人生這本書裡面,這樣的哲學思維俯拾即是,思考玩味一番,新的體悟就會竄上心頭。
我看完了這本哲學經典,其實也可以說,我根本沒看完,因為永遠有太深太複雜的東西,我沒讀懂,我也沒體驗,所以無從推敲起,那是一片我還沒到過的森林。
因此若干年後,我會再度造訪這座森林,我會再踏進這條隧道,帶著更多東西回來,而米蘭,我知道他還是會舉著酒杯,笑笑地在森林的盡頭,等著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