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送 --- 平靜入海時,我們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前幾天讀完了龍應台的《目送》,很好看,感觸很多,每一行每個字句我都反覆地看了兩遍以上。
    
        我邊看邊想,想這世界,想身處其中的自己與家人,想每一個人。
    
        閱讀這種親情散文的速度,總是快不起來,一頁一頁慢慢地翻著,沉吟著、回憶著,放任自己遠遠走到從前的時光裡,有時候是噙著淚光回來,有時候臉上則會輕輕漾著一抹安心的笑容。


離開,才知道家好

        我想起小時候在書上讀到:「爸爸的肩膀像大山一樣堅固,媽媽的溫柔像大海一漾深邃。」
    
        那形象給人多麼穩定的安全感阿,「家」彷彿是一座天底下最溫暖的城堡,給孩子們無條件的呵護和照顧。
    
        那道無形的城牆竟是最有力的防禦,危險再怎麼洶湧,翻不過來,悲傷再怎麼氾濫,也淹不進來。
    
        當你失意落魄返家,爸爸媽媽不會嫌棄你,不會追問你怎麼沒有賺大錢回來,他們只會問你有沒有吃飽?衣服夠不夠?晚上有沒有蓋好被子?
    
        我想起聖經裡的一則故事,有個兒子跟老爸要求一大筆錢,說要去外面打拚,於是父親把家產幾乎都給了他,兒子離了家門之後,卻把家財散盡,一毛不留。
    
        愧疚與罪惡感交雜,好長一段時間他不敢回家,怕爸爸會氣炸而打他罵他,後來他終於做好準備、鼓起勇氣回家了。
    
        父親一見到滿臉塵垢、衣衫襤褸的兒子,沒有任何苛責怒罵,而是流著眼淚走過去擁抱他。
    
        「爸,對不起,我把你的錢都花光了。」淚流滿面的兒子低頭說道。
    
        「沒關係,你離開了那麼久,爸爸每天都在等待你回來,失去了那些錢無所謂,因為我再度找回了我的兒子阿。」
    
        當天晚上父親宰了豬羊,又邀了親朋好友來家中,一同慶祝兒子的失而復得。
    
        國中讀到這一則故事時,心裡很感動,但長大了的現在,經歷過一些風雨,在外磨練過漂泊過,對於這樣的親情更能體會了。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家並不一定就是美好的歸屬、心靈的港灣。
    
        家人之間難免的衝突與摩擦,同儕朋友的義氣與互挺,自己那顆躍躍欲試的想飛的心,常常讓我們想下定決心遠離家園,好好去外面闖蕩,用流浪來證明自己的氣概與能耐。
    
        但遠離家鄉,才能看清楚自己對它的依戀,流浪出走的同時,我們也不停地在尋找自己的本源,遊子的心,永遠與家鄉的土地同在。
    
        離開家,才知道家的好,跌跌撞撞之後,才明白在生命的起點,有扇門永遠敞開著,有幾個人靜立在那兒,等待著我們回家的身影。
    
        我在想,或許因為靠太近常常看不清事物,有了距離,那事物的輪廓就鮮明了起來。
    
        這是很矛盾弔詭的感覺,真的非得離開在外,才能了解家的美好?
    
        因此「了解」往往伴隨著無盡的思念?「珍惜」是那種在事過境遷之後,才赫然驚覺的情緒?
    
        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所謂的「快樂與悲傷」、「擁有與失去」之間的界線竟是這麼犀利,這麼決絕?


平靜入海時,我們目送

        在「目送」這本書裡,親情的別離與崩壞,讓龍應台從忙碌的生活步調中猛然醒覺,生與死這一課,軟化了這支咄咄逼人的批判健筆,讓它有了最幽微細緻的筆觸。
    
        那把壯烈的野火,在歲月漫漫長河的這抹轉彎處,凝結成了最深情的淚滴。
    
        《東京鐵塔》的作者中川雅也,在書裡也提到,他覺得所謂的「世界末日」,不是什麼大海嘯大地震,不是外星人占領,也不是彗星的撞擊,而是原本以為會一直永恆下去的父母,突然就要離去。
    
        那雙原本的大手,不知道什麼時候變的那麼萎縮,溫柔的眼神變得黯淡,眼角與額頭鑿出深深的皺紋,臉頰乾癟、暗沉,就像一顆失了水分的蘋果。
    
        從小感覺很大很大的母親,突然之間變得好小好小。
    
        他看著母親的離去卻無能為力,嘆著生命醒悟的代價為何如此之高,令人難以承受。
    
        我不禁問,為什麼時間如此殘忍呢?如此不留情面地帶走每一樣東西?
    
        閱讀《目送》這本書的時候,老實說,我數度眼眶泛淚,只得抬著頭深呼吸一會兒,讓情緒緩一緩。
    
        尤其是講母親衰老失憶的那篇「回家」,火車上的母親如孩子般吵著要回家,眼睛滿是淚光,龍應台只能緊緊擁抱她,用體溫給她一些安心。
    
        書裡說得很好:「媽媽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但令人悲傷、不知所措的是,回憶是沒有住址的,我們找不到也觸不了,只能在心裡感覺。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龍應台這麼說道,但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不也是如此?
    
        書裡的第一部「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講母親的老與衰。
    
        第二部「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藉由生活之大小所見,在國際情事、生活瑣事中,聊易逝與無常,聊存在與荒蕪。
    
        第三部「滿山遍野茶樹開花」,噢,這是我很難讀下去的一部,不是因為難看,而是因為裡頭的父女親情太細膩深刻,實在是太催淚了。
    
        篇頭的兩三句日常對話,透露出父親健康的每況愈下,本來還能說上一兩句話,到模糊的咕噥不成句,到完全無法開口說話,讓人讀之鼻酸。
    
        這本親情的散文集,不管質與量都是上乘之作,主題是宏大的「生死之課」,每個年齡層讀來相信都會有各自的體悟,我在閱讀時就一直想到自己與父母家人。
    
        我們無法改變生命河流的歷程,但是可以好好地欣賞與觀察,在它波濤洶湧時,我們讚嘆,在它平靜入海時,我們目送,用心去體會每一刻該有的體會。
    
        生命,因此而完滿。
    
        對於未來的子女、對於逐漸年老的父母,那一脈靜靜目送時的深邃凝望,我想並不是最後的擁有,因為或許在目送之後,他們才真正地,住進了我們心中。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
龍應台的深情手記-凝視生死大問
                     
       《純白裡的繽紛》 東京鐵塔 ---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網誌裡一些寫給家人的文章


龍應台本人


龍應台談
目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純白裡的繽紛 的頭像
    純白裡的繽紛

    純白裡的繽紛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