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閱讀,我想說的其實是…

        前一陣子在PTT的BOOK板看到討論閱讀速度及習慣的文章,很多分享都很特別、很有趣,說明了閱讀真的是件非常個人性的事情,隨著各自生活型態、閱讀需求與個性特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這篇文章想來聊一聊自己的閱讀習慣,當作一份生活中的分享和自我紀錄,而且借用村上春樹這本隨筆散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書名作為文章標題。


我是書蟲
   
        老實說,我算是個不折不扣的book worm。這樣說好了,愛人一天不見面沒關係,甚至一個月沒見面都還可以,但書卻不能一天不看。
    
        就算忙碌到只能看個幾頁,也總比沒看好。當然閱讀的厚度並不能代表生活的厚度,人生的積澱還是需要多方面的切身體驗與感受,絕不可能光靠著看書就會生出智慧來。
    
        對我來說,閱讀只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一種靜下心來和自己相處的過程。透過閱讀,某種程度上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因為讀別人寫的東西,往往會讀回自己心裡。就如《風之影》裡的這句話:「書都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我想,這應該就叫做共鳴吧。
   
        共鳴有時候是感同身受的,有時候巧妙驚喜,有時候則是久違且感動。就像很久很久以前遺忘了的東西,在別人的文字裡竟神奇地碰上。然後驚訝原來自己內心曾經有過的感覺碎片,也存在於作者筆下的人物的心裡。
    
        因此我看書時,常常看到一半閉上眼睛,或是把目光移開,看窗外的景物或是川流的人群。那時候的我,大概可以說就是在心裡與自己對話吧。可能正咀嚼著文字韻味,思考言外之意,印證自我經驗,或是什麼都不做,就只是被動地讓感動靜靜流過。
    

啃什麼書

        基本上我比較喜歡看文學小說,也看一些散文雜文或歷史類書籍。人文科普與偏應用類的比較少,財經叢書則完全啃不下去。坦白說,我應該算是個非常挑食的讀者吧。
   
        一般而言,我習慣同時看好幾本書。通常是一本中文小說,一本非小說(散文、雜文或外文雜誌),加上《彭蒙惠英語》。
    
        之所以選擇非小說,是為了不要干擾手上小說的閱讀情緒,而且也可以切換心情。就像重口味吃到一個程度,改吃幾盤清粥小菜,或換換口味吃點別的。大概是這種感覺。
    
        於是當小說看到一個段落,差不多看到預定的量了,我就會翻翻幾篇散文、隨筆小品、或是選擇《Newsweek》與《Reader’s Digest》裡比較感興趣的文章來閱讀。
    
        就拿現在來說好了,我手上正在看的書是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第三部:刺鳥人篇》與久石讓的音樂札記《感動,如此創造》。
   
        至於閱讀《彭蒙惠英語》純粹是多年來的習慣,從大學時代開始就每個月都會買,到現在當上老師,變成書商每個月都會送(感恩阿)。既然這麼好康,那我就更沒有不聽的理由了。
    
        因此我每天都聽,每個月每個月這樣不間斷地聽下去。Doris Brougham、Bill Quinn、Winnie Shih、Naomi和Brandon Bryant等人的聲音都已經聽到非常熟悉了,彷彿跟他們都已經變成老朋友似的。
    
        我看書的時候,會做筆記。
    
        閱讀小說時,不會直接在有感覺的句子旁邊畫線,而是把它們抄下來寫在筆記本上,因為我可能會想寫一些心情註記或想法之類的東西,筆記本的空間比較大,寫起來也比較自由。不過若是《彭蒙惠英語》與《Newsweek》《Reader’s Digest》等雜誌,當然就直接在上面畫底線寫重點了。
    
        我有時候無聊會把筆記本拿起來翻看,看看以前記下來的句子與想法。這樣做的同時,當初書中的人事物劇情常常就會在腦海裡浮現,而且新的想法或許會冒出頭來,那我便再加以補充上去。


啃書的速度

       我閱讀的速度很慢,以生活忙碌的密度來說,平均一天可以看20到30頁左右,一本300頁的小說大概兩個禮拜看完。而且是以細讀的模式,慢慢地看。
    
        每個人看書的速度不一樣,本來就沒有說閱讀速度快就比較好或是慢就比較不好這回事,況且這也要看書的類型和讀者本身閱讀的需求而定。誠如上面所述,閱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私密且個人性的活動,自己的節奏自己覺得ok最重要,其他人的建議當作分享來看就可以了。
    
        或許有人說,閱讀速度快的話,就可以閱讀更多的經典阿。
    
        事實上,閱讀速度再快,也看不完所有經典的。
    
        就個人而言,我並不喜歡那種追逐經典的讀書方式,趕進度在學生時代趕得不夠嗎?而且就算看過很多的經典,so what?

       我覺得
看自己想看的書,並能夠以自己喜歡的節奏,在自己喜歡的狀態下閱讀,是最重要的。

       挑
選經過時代考驗的經典來看固然很好,但許多不是所謂經典卻也超級好看的比比皆是。因此,隨心所欲、不用設限,想看什麼就開心地看吧。


什麼時候啃書

        我看書的時刻,廣泛來說是anytime,任何時間都可以。

        只要我有空檔就會拿起來看,不過書的種類則依空檔的類型而有所調整改變。

        比如說,我坐火車時常常會邊看邊聽《彭蒙惠英語》。晚上睡覺前則習慣看村上春樹的文字,看到想睡再睡感覺很舒服,也很幸福。學校課間空檔時會翻個幾篇散文隨筆,因為我不喜歡小說看到一半結果打鐘了又得中斷去上課。
    
        就連上大號的時候,我也會拿書進去看(不要笑,相信不會只有我這樣吧)。書當然是以短篇為主,或是從書架上抽幾本漫畫,甚至就隨興所至地挑一本當下想翻翻的雜書。不帶小說進去看的原因很簡單:我怕會看到忘記沖馬桶擦屁股,放便便在那兒載浮載沉。(哩麥擱貢阿…)
    
        不過以上的時間分配,其實也只是原則上的習慣而已,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坐火車我也常常看小說,睡覺前也不一定就只看村上小說,有時候大號也會拿MP3與彭蒙惠雜誌進去聽廣播。
    
        平常的時候,我幾乎隨身都會帶一本書在身上,想看的時候就看,就算沒什麼機會看,比如說跟家人去爬山或與朋友吃飯,我也都習慣在包包裡放一本書。總覺得這樣比較安心,而且說不定車子半路拋錨了或餐廳上菜宇宙無敵超級慢,那我剛好就能在等待的空檔拿出來看了。


哪裡找書啃
   
        我看的書幾乎都是買來的。學生時代都在圖書館借,但出社會後經濟能力比較許可,就喜歡用買的。雖然很傷荷包,但擁有的感覺很好。
    
        圖書館的書常常會有別人畫的線、奇怪的字或是帶有神祕感的汙漬,有些看著看著也著實有趣,但若看到208頁的時候,發現怎麼直接跳到211頁,則就一點也不有趣了。
    
        我想書若是自己買的,會更加珍惜吧。當我看著自己買的書,手指加以撫摸的同時,心裡會生出一種「我定會好好待妳」的私語約定,迫不及待地想先睹為快,於是對著她再度私語:「妳等等我,我手上這本看完就來看妳了喔。」
    
        不過我倒是常常違背諾言,沒辦法,我跟太多新書都說過同樣的甜言蜜語。四個大書櫃上滿滿都站著我精心挑選來的後宮佳麗阿,唉,龍心有餘,可龍命只有一條,如何能同時臨幸每位佳麗呢?
    
        不管怎樣,還是得慢慢來阿。
    
        佳麗們聽好啦:「只要朕在的一天,就不會忘記妳們的。」
    
        我選佳麗的地方,喔,不,是買書的地方,包括了網路書店與實體店面,購買比例大概一半一半。
    
        網路書店的部份,常常是有周年慶活動或是特價促銷才會下訂單,但也有非常想看某本書就直接入手的時候。如果是平常在逛發現有喜歡的書,我習慣先放入購物車,怕一時衝動會做出傻事。
    
        故先讓它放個幾天,如果幾天後想買的衝動絲毫不退,那再買不遲。當然這期間也可以到實體書店去實際翻翻看,避免買到地雷還以為寶貝。
    
        至於實體店面,老實說我很少在誠品或金石堂等書店買書,都是隨意逛逛,隨手翻翻,隨眼瞄瞄(正妹)的成分居多。不然就是如上段所述,純粹拿來檢驗某本書的好壞而已。
    
        少數購買的情況是剛好翻到特愛的書籍,讓我愛不釋手到當下想立即佔有的地步,那才會掏出錢來。就像皇帝在民間街坊看到天仙般的美女,當場命令侍衛無論如何要將她押入馬車帶回宮中的心情。
    
        我比較常買書的實體書店,基本上都是二手書店,不然就是每年兩度的城邦回頭書展。其實二手書店很多書都像新的一樣,卻以半價或是更便宜的價格賣出,就消費者立場而言,我沒道理去買貴呀。
    
        而且我喜歡二手書店的氣氛,那種稍微偏暗、陳舊的光線,走居家舒適的、有個性特色的裝潢,還有架上那一本本彷彿都有著個人輾轉流浪史的書籍,讓我有那種想要從中挖掘一些故事與生命情感的感覺。
    
        我人住台南,常去的二手書店有:
    
        蔡漢忠先生開的南門路孔廟對面「草祭」與成大光復校區對面SEVEN樓下的「墨林」,火車站後站的「珍古書坊」,還有北門路上的「北門舊書店」,南門路上的「雲海書局」。
    
        這些二手書店都有它的特色,避免廣告之嫌,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我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想逛逛那裡的二手書店,因為我覺得二手書店收藏的不只是舊書,還有其所在的城市在歲月之流中所沉澱下來的靈魂。
    
        之前去花蓮也拜訪過兩家很棒的二手書店,在此也一併推薦給各位:建國路的「時光」書店,與楊牧故居「舊書舖子

    
書啃完之後

        書看完後,我都習慣寫一篇心得。不是書評,充其量只是個人的讀後感想。以此做為這趟閱讀之旅的回顧、思考與暫時性的句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習慣,然而一旦開始之後,就變得很難停止下來。
    
        覺得沒有寫好像等於沒看完,寫心得這動作,不知不覺好像已經被包含在閱讀的行為之中。心得的價值其實在寫完那一剎那就幾乎完成,至於有的朋友看了之後有同感,那則是後來附加上去的喜悅了。
    
        最後,寫這一篇「閱讀手記」其實有點難為情,正如一開始說的,閱讀是在自己心裡默默進行著的活動,一種無聲的喧囂,一場孤獨的對話,這樣攤開在陽光下談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我竟然還提到上大號…天阿)
    
       不過都寫到這裡了,木已成舟,不可能也沒有勇氣(沒種)全部選取然後按刪除鍵了,就愉快地跟各位分享吧。

========================================================

Sunadokei - Piano Music
{###_no1kelvin/212/1320062994.mp3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白裡的繽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