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 --- 英雄合體,仁者無敵
今天看新聞,《復仇者聯盟》上映短短五天,全台票房竟然已破兩億,好可怕的威力。看來超級英雄不只片中合體,連戲外的票房也跟著合體。我雖不是 Marvel 漫畫迷,但好歹之前的英雄拼圖每塊都有撿,因此不用說,當然也貢獻了兩億中的兩百塊囉。
說老實話,這部電影並沒有想像中來的過癮。這可能跟「我把期待值調太高」有關係。太想看到英雄們互相對打和攜手抗敵了,結果真正看到時,反倒失去應該有的爽快與震撼。不是說打得不精采,相反地,英雄們全都「非常盡責地」打得很精采。只是不曉得為什麼,看的當下那種感動卻沒預期的多。甚至發現自己在看之前每個英雄的獨立作品時,好像還比較有共鳴一點。
《動人的崛起,華麗的秀味》
除了期待太高以外,我想還有一個原因,越想越覺得應該是這樣,雖然應該是我自己的問題,但還是在此試著說明一下。之前的每一集,不管是《鋼鐵人》、《雷神索爾》、《美國隊長》還是《綠巨人浩克》,我們都見證了他們「從無到有」的歷程,從「英雄未滿」到「超級英雄」,那種轉變的過程是「立體」的。儘管很多設定都是老掉牙的好萊塢式安排,但身為觀眾,看著他們從弱者變成強者,總是有種令人振奮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東尼史塔克在山洞裡原本命都快沒了,被從鬼門關裡救回來,從此變成鋼鐵人。雷神索爾由於太過好戰,被放逐到地球學習成長,終於懂得殺戮的徒勞與和平的重要。史提夫羅傑斯以體型而言更是個典型的弱者,但他的善良勇氣配上健壯的體魄,結果搖身一變美國隊長。浩克則比較特別,在偶然的實驗室意外下,布魯斯班納變成了綠色怪物,擁有不知道從哪裡生出來的力量,但他卻為此掙扎不已,渴望平淡生活。(咦,我是在前情提要嗎?)
總而言之,這些轉變我們都看在眼裡,若說「感同身受」太過矯情,至少親眼見證「英雄崛起」。但在《復仇者聯盟》裡,大家都是成名英雄了,他們從四面八方集結,組成更厲害的團體,共同對抗外太空的惡勢力。我知道看著「好幾個強者變成更強大的團隊」擊敗對手,有種熱血度破表的快感,但與「一個弱者好不容易成為強者」的過程相比,總感覺少了些令人動容的元素。
舉個例子好了,你覺得看 NBA 球星各自努力崛起的過程比較精彩呢,還是眾星雲集的明星賽?
不用說,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對我而言,前者有搖撼人心之處,而後者則無可避免地充滿了華麗的秀味。當然你說「強上加強會是如何地強」及「兩強對打到底孰強孰弱」本就是此片賣點,要看「弱者變強者」當然會失望阿。這完全沒錯,我非常同意。所以啦,前面才會說這應該是我的問題嘛。
《英雄合體,天團誕生》
稍微把上述這個想法拋開,看到這麼多超級英雄聚集在同部電影裡,其實還是蠻開心的。不過真的就像看 NBA 明星賽一樣,或者說,本質上比較像美國的夢幻籃球奧運隊吧。
我想,這些超級英雄要能夠成功合體,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團結一心,因為他們都曾經獨自拯救過地球(或者說美國,又或者說紐約曼哈頓),免不了自我感覺良好。所以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的工作,就是要擺平(搓平)這些大咖。就像一個好的籃球教練,面對著「熱火隊 LCD 連線」或是「尼克隊三巨頭」,不管用什麼手段,都務必得讓他們能夠「1+1>2」地達到加乘效果,而不是互相牽制造成減分。
而關於後者,導演利用英雄們彼此「身份、背景和個性的差異」開了不少玩笑。比如說「美國隊長」的年邁與過氣,「布魯斯班納」身體裡的那個大隻佬失控哥,「東尼史塔克」那身懷鉅富、花花公子、放蕩不羈和自以為是的形象,「索爾」的來自外太空的古代天神身份,以及把壞蛋洛基引來的間接責任。
前半段電影也依照屬性讓這些人形成兩組團體:「美國隊長與索爾」,聽不懂科技術語的過時古人代表;「東尼史塔克與布魯斯班納」,絕頂聰明的科技天才和科學權威。這兩人總是用一堆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量子、離子、迦瑪射線)在溝通,逼得美國隊長拋出這一句:「你們可以講英語嗎?」
後來呢,這些超級英雄們在考森探員進了忠烈祠,大夥兒進一步體認到敵人的強大與事態的嚴重性後,才開始真正團結起來。此刻我又想到霍華蘇伯《電影的魔力》一書中這句話:「沒有什麼事情,比擁有共同的敵人更能將人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至於片中的打鬥過程,我就不多作贅述了。除了最後的合力抗敵之外,導演果然很貼心地安排英雄們彼此對打。如黑夜叢林裡的鋼鐵人與索爾(後來美國隊長因為調停也加入打了一下子),以及船艦上的浩克與索爾(索爾後來有被偷補一拳)等等。這些片段都是觀眾預期看到的,導演也確實滿足了我們的眼球。還讓雷神鎚與美國隊長的盾牌來場「矛盾之擊」。結果出爐:不分高下。
不得不提的是最後在曼哈頓那場大決鬥裡的「肥魚型外星船艦」。看那些飛船穿梭在高樓大廈間四處破壞,簡直就像肥嘟嘟的魚仔在水族箱裡的假山間擦來撞去似的。容許我這麼沒有愛心地形容,但真的胖得很可愛。
比較可惜的是,最後「核武飛彈,終結戰局」實在有點牽強,怎麼想議會當局都不太可能會用核武來結束戰事阿,這種玉石俱焚的傷亡代價太大了吧。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兒是紐約曼哈頓耶,全世界遭受攻擊最多次同時也是被拯救最多次的地方,故這飛彈一看就知道是要用來「炸回外星人巢穴」的,免驚啦。
換言之,這是劇組為了讓打鬥結束的手段,而且非常「設想周到」地把這壓哨絕殺球的工作,交給了鋼鐵人,讓他好好漂白一下只顧自己好的形象。
《核心價值,仁者無敵》
原本這篇心得該結束了,但今天與朋友討論到「到底誰比較強」的問題,只好再囉嗦個一段。話又說回來,這好像是此片觀後必聊的話題之一了。
綜合地來說,覺得「浩克最強」與「鋼鐵人」最強的各占一半。浩克的擁護者說只有他能夠抵擋住外星肥魚的身軀。鋼鐵人的擁護者說最後的絕殺球只有他有能力丟。雷神索爾跟美國隊長則沒什麼支持者。反而還一堆人說美國隊長很爛。不曉得來幹嘛的。換句話說存在感很低。
但在這裡,我不得不為美國隊長來平反一下。
我覺得美國隊長是片中「不可或缺的領袖人物」。
所謂領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能夠在緊急時刻做出最好的判斷與安排,讓身邊的人得以發揮最大的功用。這點美國隊長在外星雜魚大軍從黑洞飛下來大肆破壞之時,已經做了最好示範。他不急不徐地分配工作,而周遭的英雄們也願意聽令於他,各就各位。
領袖的重要特色之二,則是能夠讓民眾感到安心,關鍵時刻選擇與人民站在一起,在慌亂之中帶來穩定人心的精神與力量。他不一定是最好的戰士,但他必然得俱備「慈悲與善良」的本質。就像三國志裡的劉備,儘管武力輸給關羽和張飛,智力不如孔明與姜維,卻擁有極高的魅力與號召力。
他的仁愛之心才是最大的力量來源。
為什麼美國隊長的武器是「盾牌」?當鋼鐵人擁有最先進多元的武器,索爾擁有驚天動地的雷神之鎚,浩克擁有無堅不摧、搗鐵如泥的拳頭,為什麼美國隊長只有盾牌?因為那是「守護」的象徵。他的存在意義不在於擊潰或殺戮,而在於堅定地守護。就如同他在前傳裡用肉身覆蓋手榴彈,以及他在這集一開始用盾牌及時拯救了那位德國老先生一樣。
簡言之,美國隊長的特質不是武力超群,而是仁者無敵。
而這也是超級英雄的核心價值,保護地球人民免於恐怖威脅,而不是能夠多麼「華麗」地打敗多麼「高強」的敵人,那不是精神意義上的重點,儘管那是商業考量上的亮點。
寫到這裡,老實說也真佩服自己,一部好萊塢商業爽片的心得文,也能夠寫到將近3000字。到底是我實在太多話,還是我真的太多話呢?好,我想我是「實在真的」太多話。最後,期待有朝一日也能看到《正義聯盟》群星會,不過我想,更多人殷盼的應該是《復仇者聯盟》與《正義聯盟》擂台對抗賽吧。
=========================================================
《復仇者聯盟》電影預告
《復仇者聯盟》電影 (1978年網友剪接版) 預告
《復仇者聯盟》電影劇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