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 --- 每當幕簾拉開時
看完描述法國香頌天后琵雅芙精采一生的傳記電影《玫瑰人生》,我的簡短心得是:關於活著最幸福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並將生命義無反顧地寄託與奉獻於其中。
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的導演關本良在電影中有句旁白,適切地詮釋了熱情與生命的依存關係,令我印象深刻:「要拍一分鐘的電影,要用上很多個一分鐘。然而製造每個一分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投進的,竟是我們的生命。」
如果能找到自己心甘情願、甚至不知不覺投注生命分分秒秒的事物,便會覺得活著充滿意義,無論那件事情是什麼。倘若這份志業能夠帶給大眾感動,鼓舞、撫慰、滿足許多人們的心,那麼意義涵蓋的範圍就更加擴大了。不只為自己的人生覓得真義,也讓別人感受到生命中珍貴的幸福悸動。
我覺得這是成功人生該有的模樣。就如琵雅芙的一樣。雖然她在世間只活了 48 年,但人生的精采程度、留給後世的種種豐富回憶與美好資產,卻遠遠超越這小小的一段生命長度。有人活了一輩子,卻像從未活過。琵雅芙的一生儘管短暫卻無比絢爛,短短一輩子活出好幾輩子的精彩。
事實上,在欣賞這部片之前,我並不識琵雅芙何許人也,但她演唱過的歌曲如《玫瑰人生》和《愛的禮讚》等等的旋律,對我來說卻是再熟悉不過的兒時記憶。小時候在家裡那台舊舊的收音機裡,早已聽過這些西洋老歌好多遍。尤其是《愛的禮讚》那唯美浪漫的副歌旋律,我記得特別清楚。
當這些熟悉的歌曲在電影裡與琵雅芙的人生相結合,那原本只是童年記憶的美妙旋律,隨著劇情的舖展,一一被賦予新的感動,而且歌詞似乎與琵雅芙的生命境遇互相輝映和呼應,兩相對照之下,別有一番深刻體會。
電影把焦點擺在琵雅芙「對歌唱永恆不退的熱愛」與「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執著」兩方面,從這兩個角度去細細雕琢她的歌藝生涯。然而,在琵雅芙華麗熾烈地為這兩件事情熊熊燃燒著的人生背後,卻是她對於從小便嚴重缺乏的自信心與安全感的極度渴望。
唱歌給大家聽,對她來說是第一次感覺到自信的事情。電影裡,14 歲的琵雅芙被街頭藝人父親臨時推上陣以填滿表演空檔,當時她手足無措、神色驚慌,幾秒鐘之後,只得嘗試性地開口唱歌。隨著歌聲如一圈圈漣漪般地擴散開來,好奇的民眾反而一圈圈地聚攏圍觀。漸漸地,琵雅芙臉上彷彿堅硬的冰層匡啷匡啷剝落似地展露出受寵若驚的笑容。我想,從那刻起,歌唱便緊緊地嵌入她內心的空缺,成為自信心與自我認同的重要來源吧。
儘管嬌小的身材讓她對於登上舞台感到抗拒,但再一次地,她又用那嘹亮的獨特嗓音,風靡所有觀眾、席捲他們的心,讓全場的人為她起立鼓掌。後來,在琵雅芙往後的人生裡,無論感情多麼不順遂、身體多麼不舒服,只要幕簾拉開,看到底下正屏息等待的觀眾們,她就瞬間甦活過來,挺起精神、充滿活力地為他們而唱。因此,說她是為舞台而生的藝術家,一點也不為過。
「我今晚至少得唱一首才不會失去自信,你懂嗎?」
「讓我回台上去,我一定得唱。」
1962 年,琵雅芙不顧虛弱的身體,向節目總監要求讓她在奧林匹亞音樂廳登台獻唱時,激動顫抖地說出了讓人忍不住心疼卻又無比敬佩的這兩句話。我想起前興農牛隊那位從練習生身分不斷苦練終於成為先發球員的曾華偉,也曾這麼說過:「就算死,也要死在棒球場上。」也許,在成就自己的地方倒下,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光榮吧,又或者,他們根本沒有想這麼多,純粹是那份濃烈到無以復加的熱情,令他們無法放棄。因為放棄球場、放棄舞台,等於放棄生命。
如果說舞台是琵雅芙自信心的湧泉,那麼愛情就是她尋覓歸屬感的港灣。琵雅芙出生於貧困家庭,母親為街頭歌手,父親是雜技演員,小時候曾在祖母經營的妓院住過一段時間,與妓女提提尼培養出深厚感情。後來被父親強行帶走,開啟街頭賣藝的走唱日子。
對於這麼一個童年顛沛流離、缺乏情感歸屬的女孩來說,愛情順理成章成為渴求安全感的避風港。但上天似乎習慣對她開玩笑,讓她一生造訪許多擁有各式各樣風景的港灣,卻總是無法安穩靠岸。電影聚焦在琵雅芙與拳王馬塞這段舉世注目的感情上面,且利用超現實「如夢似幻、如夢初醒」的拍攝手法,呈現琵雅芙渴見愛人的心理狀態,並試圖強化命運的無情。然而,當天旋地轉、搖搖晃晃的琵雅芙走到盡頭,推開房門,眼前紅色布幕緩緩從兩旁拉開,前方竟是光芒耀眼的舞台與座無虛席的觀眾,她握著麥克風徐徐悠揚唱出《愛的禮讚》,最後一段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Nous arouns pour nous l'eternite 我倆長相廝守
Dans le bleu de toute l'immensite 在一望無際的藍天
Dans le ciel, plus de problemes 在烏雲密佈的穹蒼
Mon amour, crois-tu qu'on s'aime 吾愛 堅定只要相愛
Dieu reunit ceux que s'aiment 有情人皆可成眷屬 」
彷彿是唱給自己聽似地,琵雅芙吟詠著對愛情的信仰,那就是,不管現實如何困頓,還是要相信愛,還是要繼續追尋真愛。我以前從未細究這首歌的詞,就算看了詞也不曾從琵雅芙的角度去理解,如今把她的故事投射到歌詞每個段落,我居然打從心底覺得難過,但那份難過不只是難過,還有著由衷的深深佩服。佩服她對愛情永遠抱持希望,佩服她在每次幕拉起來時,就能把自己交給歌曲。
片中有個橋段讓我記憶深刻。琵雅芙在愛人馬塞空難之後,按耐不住洶湧的思念潮水,數次求助靈媒,只為得知逝去的馬塞在另一個次元的消息。就算是隻字片語,至少有個管道寄託情感。當她一周內上門第三次時,靈媒無奈地說:「妳這星期已經來三遍了,我該說的全都說了。」而琵雅芙竟然這麼回應:「妳可以再講一遍,這樣我才記得有活下去的理由。」
這真的是充滿後勁的一句話。讓我沉思良久。琵雅芙儘管出入多段感情,羅曼史在外人眼中總是錯綜複雜、撲朔迷離,電影卻把她對愛情的恆久執著與全心投入的倔強姿態,刻劃得淋漓盡致。於是當我們聽她唱歌,便不只是聽她的歌聲、她的魅力而已,還聽她的人生、和她的愛情。
琵雅芙在二戰結束後的 1950 年代,成為國際知名歌手,在歐洲、美國、南美洲間巡迴演唱,與許多國外歌手及詞曲家合作,共同舉辦演唱會或錄製音樂作品。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影音分享平台及社群網站的年代,能夠紅遍大西洋兩岸,征服各國樂評與觀眾的心,實在非常不容易。不像現今,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幾位一夕爆紅、紅遍全球、紅得莫名其妙的素人。不過這些爆紅現象往往也很難持久就是。
關於這部片不得不提的就是飾演琵雅芙的瑪莉詠柯蒂亞。這部片讓她獲得國際各大影評人協會與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雖然奧斯卡似乎有偏好傳記電影的傾向,但只要看過這部片,相信對於瑪莉詠的精湛演技,以及對於法國一代歌后琵雅芙的完美詮釋應該不會有太大疑問。當一個演員演到讓你已經忘記她原本的模樣,忘記她竟然是《終極殺陣》系列裡的那個辣妹女主角,這樣的演出我想應該算是成功的吧。
電影就像一扇扇窗,透過螢幕欣賞電影,好比透過窗戶看著外面各式各樣的世界百態,有時候單調無趣到快睡著,有時候卻又為高潮迭起的人事物景致而一個心深深地被牽引著。《玫瑰人生》即屬後者,131 分鐘的片長,帶領我進入這位法國香頌歌姬的傳奇一生,而且後勁強烈,餘韻悠遠。最後,引用片中晚年的琵雅芙在蔚藍海岸的溫煦陽光下,接受記者訪問時兩人的訪談對話,作為這篇心得文的結尾。
「會願意過平淡的生活嗎?」 「事實就是如此。」
「誰是妳最忠實的朋友?」 「我真正的朋友都很忠實。」
「萬一妳不能再唱了?」 「我就活不下去了。」
「妳會怕死嗎?」 「我更怕寂寞。」
「妳禱告嗎?」 「會,因為我相信愛。」
「職業生涯的最美回憶?」 「每次幕拉起來的時候。」
「作為女人的最美回憶?」 「初吻。」
「妳喜歡黑夜嗎?」 「喜歡,但得燈火燦爛。」
「黎明呢?」 「得有鋼琴與朋友在旁邊。」
「晚上呢?」 「對我們來說就是黎明。」
「想給女人什麼建議?」 「愛。」
「給少女呢?」 「愛。」
「給兒童呢?」 「愛。」
========================================================
《玫瑰人生》琵雅芙演唱「我無怨無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