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明天世界毀滅, 我仍願在今天種下一棵小樹.
~ 馬丁路德
路德在德國教堂石壁上寫了這樣的一句話, 我的心裡重重地盪了一下. 或許有人覺得可笑, 世界崩滅在即, 盲目種樹苗又有何意義? 但是句話代表了希望的重要. 因為胸懷信念, 手握夢想, 縱使未來黑暗罩頂, 還是不放棄原本的期盼與熱望.
袁崇煥, 明末的抗清英雄, 把腐敗無紀的明兵訓練成奮勇拚死的軍隊, 在他之前, 明軍對清兵從未打過勝仗, 北京民眾耳聞韃子兵就為之色變, 未戰氣勢先衰, 甚至在出戰前還有士兵故意把馬腳弄折, 藉故逃避與皇太極精兵拚戰. 加以朝廷腐敗, 大加徵稅, 徵來的稅全進了內庫, 兵餉卻遲遲不來, 讓士氣大落, 當朝皇帝對忠臣武將的猜忌, 讓許許多多忠肝義膽灰飛煙滅, 讓小人奸臣獨攬大局. 整個大社會如此黑暗腐敗, 流寇四起, 百姓哀嚎遍野, 國運已盡.
但是, 袁崇煥還是不放棄, 為了國家, 為了民族, 與清兵奮戰到底. 雖是一介廣東進士, 卻以關外戰事為已任, 亞熱帶的身軀卻在嚴寒的山海關外保國衛民. 袁崇煥三弟崇煜本也在軍中效力, 後來告辭還鄉, 袁崇煥跟他道別時說: "邊疆需要人守禦, 昇平之日未至, 我已決心報國, 安危問題就不必提了. "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 對袁崇煥猜忌怨恨, 袁崇煥一再上遞奏章, 請求發糧, 但可惜可惡, 崇禎旁的小人周延儒卻說: "一再要餉, 必另有隱情, 古代士兵尚有羅雀掘鼠以充飢, 今雖缺餉, 又何以到這個地步呢?" 天可憐見, 這樣的奸言繞耳, 奸人侍旁, 加上皇帝本身的多疑性格, 國事不腐敗實無其理也.
偏偏袁崇煥生在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嚴苛的朝代, 沒有諸葛亮得名主知遇之恩寵, 也沒有李靖得唐太宗的重用之信任, 熱血澎湃的靈魂獨自在散沙爛泥中燃燒, 就連空氣也稀薄, 含恨熄滅, 只是早晚問題.
岳飛處身之南宋, 經濟發達, 文人雅士匯集. 相較與明末人食人的慘狀又好的多了. 袁崇煥面對這樣的態勢, 既要抵抗外侮, 還要與朝廷斡旋, 爭取經費來建城築牆, 皇太極是精明的軍事天才, 神宗, 天啟, 崇禎卻無一成器, 毫無建樹, 只會聽信小人, 誅殺忠臣. 兩面夾攻, 袁崇煥心理所受的壓力, 比之岳飛, 與之文天祥, 一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這樣的大英雄, 下場卻令人心酸憤慨. 皇太極使反間計, 讓崇禎召回袁崇煥, 以反叛罪名凌遲處死. 凌遲就是在身上割一千刀, 割到第一千刀犯人必須同時斷氣, 如果犯人先不支身亡, 劊子手也有罪責. 在袁崇煥被帶到北京刑場的那天, 北京街頭已聚集大批百姓, 他們大罵袁崇煥漢奸(因當時朝廷公告袁崇煥通敵議和), 在劊子手動手之前, 就上去撲咬袁崇煥的肉, 一塊一塊咬下來, 直到咬爛內臟. 劊子手一刀一刀割下肉來, 民眾紛紛掏錢去買, 一錢買一塊肉, 買到手後邊咬邊罵漢奸. 一代為國為民大英雄的軀體卻遭如此侮辱, 想到這裡不禁垂首喟嘆, 低眉嗟息.
今日的一縷英魂, 昨日的萬里長城. 人終究改變不了大環境, 但是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胸襟卻留了下來. 一將功臣萬骨枯, 一代英名永世存. 路德的詩或許得改成這樣:
即使明天清軍破山海關取北京城,
我願在今天為城牆再疊上一塊磚頭.
---------------------------------------------------------------
此文為拜讀完金庸所寫"袁崇煥評傳" 之感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